焦点讨论法,ORID,引导,协作,认知的四层次
冥想练习:观察和聆听自己
4人一组,轮流说:我现在的心情、这一周最快乐的事,今天的期待。
先来看一段实践者的分享:
学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所有希望能够在这个系统中取得成功的校长、教师,都一定要读这本书。书中呈现的引导技术——焦点讨论法步骤清晰且极其简单。它帮助读者学会如何通过四个层面的提问,厘清事实、关注感受、挖掘价值、做出决定。实践焦点讨论法两年来,我的感受是:焦点讨论法可以转变你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更高效、更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它适用于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积极顺畅。本书的精髓是:沟通、决策、变革的关键在于高质量的提问。一本书真的就能改变你的学校和班级吗?答案是:“能!”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校长引导力F计划”第一期学员、山东省青岛市湖岛小学 马晖
再来看一个案例:
客观性层面(Objective):你的肚子叫了 反应性层面(Reflective):你感觉很饿
诠释性层面(In terpretive):饿了很伤胃 决定性层面(Decisional):下次加班前应该先去吃饭的呀
从四个层面逐渐递进,厘清事实、关注感受、挖掘价值和作出决定,可以看做是将非暴力沟通改进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会提升团队沟通效果,就是引导技术,典型的方法是焦点讨论法(ORID)。
焦点讨论法(FocusedConversation)是加拿大文化事业学会(ICA)开发的一种借助有效提问推动深入思考、增进有意义学习及增强团队沟通的讨论方法,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客观性层面(Objective):处理信息(事实、数据等)和感官的觉察;
反应性层面(Reflective):有关个人的感受、感觉、情绪、联想;
诠释性层面(Interpretive):关于意义、重要性和含义,包括价值、意义、观点、诠释;
决定性层面(Decisional):关注解决方案,包括行动、方法、决心、决定、新的问题;
焦点讨论法4个层面的假设:真实性、可见性是基础;反应来自于实际经验、事件;从生活和经历中创造意义;观点的加工与其实践预期程度是对应的。而这也符合认知心理学对人类认知的内部过程的研究:知觉-反应-判断-决定。
焦点讨论法的诞生:“艺术形式讨论法”--“自我”--内在意象(images)--意象教育。
意象教育理论:基本原则--心理意象(心智模式)--学习就是重画关于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意象的过程。
讯息作为教学工具,讯息会与我们所持的价值观互动。讯息结构的重要性:同时传递讯息的内容和结构--学生会观察和模仿老师和家长是如何决策或共同工作的--这种信息处理的模式会一直伴随着学生。--教师角色的转变:协调信息、学生、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担任三方对话的催化师;从“专家”转变为“引导者”。
螺旋式课程(spiralcurriculum):知识领域是被构建出来的;“综合性课程”(comprehensive curriculum)--综合式课程设计;--教育转变为扩展学生能力和意识。
承载讯息的工具:3类9种,文字工具(戏剧、诗歌、散文),韵律工具(乐器、舞蹈、唱歌),造型工具(建筑、雕塑、视觉艺术);
人的8种智能:言语-语言,逻辑-数理,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节奏,自知-自省,交往-交流,自然观察。
焦点讨论法在生活中所能发挥的诸多作用,总的来说,在学校这个环境下,使用这一方法可以做到:
拓展思考力和学习力;让学习变得更有意义;让团沟通更为有效;避免和解决矛盾问题;增强总结评估的有效性。(注:以下文字中的“我”皆为主参考书的作者。)
(1)引导抽象思维能力
我最初做老师时,经常会让孩们在读完某个故事之后马上回答“这个故事讲了什么?”之类的问题,而孩子们的答案总是停留在表面,比如说,“这个故事讲了两个孩子和他们的狗”。但是有了焦点讨论法,我发现教学活动(如讨论)并不一定非得像之前那样设计。
大约三十年前的一个夏天,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我为一群学龄前的孩子们上课。我让这些四岁的孩子背诵一首熟知的儿歌《小玛菲特小姐》英语童谣。之后我们围绕这首儿歌进行了简要的讨论,过程大致如下:
1)客观性问题
“有哪些单词的意思是你们还不太明白的?”(tuffet,curds,whey——我做了解释)
“儿歌里有哪些人物呢?”(小玛菲特,蜘蛛)
“一开始发生了什么?然后呢?再之后呢?”
“小玛菲特害怕的时候做了些什么?”
2)反应性问题
“你在什么地方有过类似的经历?”(一个孩子说他妈妈让他吃白软干酪,结果他很不喜欢;其他几个孩子也分享了各自受到惊吓的故事和他们当时的反应。)
3)诠释性问题
“这个故事究竟给我们讲了些什么?”
一个小女孩想了几秒钟,然后眼睛突然一亮:“这个故事讲了……当害怕的时候,你可以决定是要逃跑还是不逃跑!”
4)决定性问题
最后,这个小女孩对我说:“下次我要自己决定该怎么做。”
这让我惊讶不已。这个小家伙已经从这首儿歌中读到这样深层次的意义,甚至能和她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她探索抽象意义的能力,或达到更高层面的思维能力,正是由焦点讨论法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激发的。
焦点讨论法从最明显和最容易获取的信息开始,一步步引导讨论者展开更高阶的思考,因此,应用这种方法可以拓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培养清晰思考的能力
焦点讨论法作为一种培养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技能的工具。
一位七年级的老师制作了关于焦点讨论法四个步骤的简易海报,并将其张贴在教室里。海报展示了思维过程的基本结构,而这个过程随后在一系列的课堂活动中不断得到强化。
这位老师首先要求学生使用焦点讨论法的框架写一篇读书报告,在此框架中,他为学生提供了包括许多具体问题的表格,并且针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做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和指导。在每节课结束时,他同样会用这一焦点讨论法的框架来和学生一同反思所学的内容。
在每天放学前,班里的学生会用这个框架来记录自己当天的所学。而在学年结束时,他们也被要求用这一框架来撰写各种小论文和科学实验报告。这样的报告里包含了完整合理且富于启发性的学习结果。
如果学生能掌握一种清晰的思维模式,他们写出的论文也会表现得更为深思熟虑。他们会思考所学的内容还会包含哪些深层次的内涵,以及可以如何被应用,进而他们也就获得了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工具。焦点讨论法为他们清晰的思考和表达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3)设计课堂讲解的逻辑结构
一位高中老师向学生解释手工课的安全操作规程。
客观性层面:他描述了自己见过的因使用电动工具引起的一场事故。
反应性层面:他强调了自己担心的是什么。
诠释性层面:他用几句话说明了什么样的行为引起了那场事故。
决定性层面:他拿出事先草拟的安全操作手册,要求全班学生必须在手工活动时遵守。
在他这样做之后,这个班的学生就很有可能会理解在安全操作规程背后老师的思考,从而达成较为一致的理解,并能遵守规则。
(1)为包括学习应用在内的教学设计提供一种结构
一位五年级的科学课老师在课上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材料,让他们组成小组做一个实验:用所提供的材料造一座桥,然后用重物来测试桥是否牢固。
客观性层面:学生画出设计图,用图表呈现最终效果。
反应性层面:学生要反思自己做了什么、有什么效果。
诠释性层面:学生将自己的设计图与真正的桥的照片或建筑图做比较,找出一些有效设计的原则。
决定性层面:学生为学校操场设计并建造一个小的攀爬设施。
这四个步骤为我们在备课时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结构。通过这种结构,我们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在课程结束前就可以被学生吸收和应用。而当学生基于所学来行动时,就会发现课程内容和实际生活的关联。一般来说,这也会很好地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2)可用于处理遗漏的信息,增进沟通
一位化学老师用一个快速而吸引眼球的方式开始一节课:他把几种不同的化学药品混杂在一起,引起一系列反应,最后生成了一团橙色的烟雾。之后他问了下面的问题。
客观性层面:“刚刚发生了什么?”有的学生注意到了一些现象,有的则注意到了另外的一些现象。通过共同的努力,他们按顺序还原了刚刚发生的事件。
反应性层面:“你在哪里看到过类似的现象?”一名平常上课时总是犯困的学生这次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他小时候用一些化学药品引起了一场小规模爆炸。大家听了都乐不可支。另一名学生提到了一部关于电影特效的纪录片。
诠释性层面:“你觉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有什么可能的解释?你认为哪种解释是合理的?你认为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原理?这与课本上的解释比起来怎样?”学生们尝试着探讨理论,气氛活跃起来,他们还把探讨出的原理与刚才发生的情况以及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
决定性层面:“这个原理在工业上可能会有怎样的应用?”这个问题激发出了学生极具创意的思考,也为下一节课提供了很好的铺垫。
焦点讨论法作为一种讨论流程,可以增进讨论者之间的沟通。无论是与学生、家长,还是与其他老师交流、共事时,这种方法都可以帮助参与讨论者处理和理解可能遗漏的状况。简单地问一个“我们刚才都做了些什么?”的问题,就可以帮学生意识到他们忘记的信息,并且不会令他们感到尴尬。在结构化的讨论中,不同层面的问题能让学生发挥不同的长处和学习能力,这样,更多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可能某个学生有生动的联想力和丰富的反应性,而另一个则着迷于探讨道德层面的含义。当我们用尊重和倾听取代争论时,不那么强势的学生就会发现,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变得容易了。
构建共同的理解和尊重
在澳大利亚的一所乡村学校中,白人老师对原住民孩子的行为存在很多不满。于是,老师和一些家长坐在一起来商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他们最先从各自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开始了这场讨论。
客观性层面——一位老师说:“当你跟一个孩子讲话时,他都不会看着你,即使你要求他(她)看着你也没有用。”
反应性层面——家长和老师分享了他们对此的反应。当孩子没有看着他们时,老师会觉得自己碰壁了,还会经常因此而生气。而家长则回应说孩子们的行为是合乎他们期望的,但同时他们也因感受到老师的怒气而倍受打击。
诠释性层面——当探讨这些反应背后的模式时,老师们发现,在原住民文化中,当年长者跟年幼者讲话时,年幼者表示尊敬的做法是向下看,而直视对方的眼睛会被视为对隐私的侵犯;家长们也发现,欧洲裔的人讲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是为了表示关注,而如果对方目光移开则意味着不尊重。
决定性层面——下一步是尽力弥合文化差异。用一种互相尊重的方式来解决误会,这也为双方更深入的对话创造了可能。
当人们逐步构建共同理解,并在更深的层面上进行对话时,尊重和共识就会发生。利用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或讨论热点议题。这样,焦点讨论法就为团体的讨论提供了结构,使他们可以更清晰地共同思考问题。
一天,有两个女孩在操场上打架了。她们的一个同学曾接受过同伴调解培训,于是这位同学便对此进行了干预。
客观性层面——“玛丽,发生什么事儿了?”“她打我。”
“苏珊娜,现在你来告诉我发生了什么。”“我打她是因为她拉我的头发。”
反应性层面——“当这件事发生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这要把我搞疯了。”
“那你觉得她会有什么感受呢?”“她应该像我一样崩溃吧。”
诠释性层面——“你觉得为什么你们这次会打架呢?”“因为我们都想玩秋千。”
决定性层面——“我们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她玩完后让我接着玩,我就让她先玩一会儿。”
焦点讨论法可以让人们清楚地说出自己的反应,同时也听到他人的反应,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从整体上理解出现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对话的参与者可以自行找到解决方案并处理自己的问题。
一位高中数学老师在学校接待日会见了一名18岁的学生和他的母亲。这名学生的学习出现了一些问题。老师问了学生几个问题:
客观性层面——“汤姆,这是我给你评定的分数,包括你丢的分和总分。你有什么关于分数的问题吗?”
反应性层面——“整体上,你对哪些内容的学习最满意?你或你妈妈对哪些内容的学习还感到担心?”
诠释性层面——“你觉得什么地方有不足?背后的问题是什么?这门课对你有怎样的重要性?”
决定性层面——“你可以就这样的情况做些什么?你需要我或你的父母怎样帮助你?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在这些时间段辅导你(出示时间表),哪些时间对你来说最合适?”
通过这种方式,焦点讨论法可以使学生承担起决定的责任,从而协助学生、老师和家长形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