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概论:自我、发展与协作
目录
3.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1943)和“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1950s)
3.3 心流(1975):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南斯拉夫、克罗地亚)BP机实验
4.1 回顾你的最优体验(Optimal Experience):(5分钟)
6.1 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1916-1988):
“心流”体验,积极心理学,AEIUO分析法,萨提亚“冰山理论”。
4人一组,接龙自我介绍:我是XXX(特点)右边的XXX(人名),我的“江湖名号、从哪来(家乡/民族等)、希望大家记住我的一个特点、希望自己二十年后成为什么样的人(职业/格局/心态等)”。
4人一组,轮流说:我现在的心情、为什么选这门课、今天的期待。
凭直觉说出3个联想到的关键词(因素/感觉/结果):
(1)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应用:激励,营销,管理学;思考:层次性?
(2)评价:
A.积极方面
1)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这一点对于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3)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人的内在力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人要求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
B.消极方面
1)需要层次理论存在着人本主义局限性。
2)人的动机是行为的原因,而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
3)需求归类有重叠倾向。
4)需要层次理论具有自我中心的倾向。
5)需要满足的标准和程度是模糊的。
因此,有人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批评为种族中心主义。
(3)高峰体验:
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创造的一个名词,是指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后,达到自我实现时所感受到的短暂的、豁达的、极乐的体验,是一种趋于顶峰、超越时空、超越自我的满足与完美体验。在高峰体验时,人会产生一种存在认知,这与一般的认知不同,这种体验仿佛与宇宙融合了,是人自我肯定的时刻,是超越自我的、忘我的、无我的状态。
思考:普通人如何感知幸福?
“心理体验抽样法”(ESM):俗称“BP机实验”。1965-90年,每天8次,记录全世界十万人的一周状态。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米哈里TED演讲视频: https://www.ted.com/talks/mihaly_csikszentmihalyi_on_flow?language=zh-tw
使心流发生的活动有以下特征:
1.我们倾向去从事的活动。
2.我们会专注一致的活动。
3.有清楚目标的活动。
4.有立即回馈的活动。
5.我们对这项活动有主控感。
6.在从事活动时我们的忧虑感消失。
7.主观的时间感改变--例如可以从事很长的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消逝。
8.不断优化的障碍,我们对于所从事的活动是力所能及的,且具有一定挑战的,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练习来增加完成障碍的能力。
心流的体验,工作时(54%)大大高于休闲时(18%)。米哈里的第二个案例是《庄子·庖丁解牛》。庖丁无疑在劳作中进入心流的状态,从庄子全过程的描写可以清楚地看到。米哈里却有更多的期待。庖丁回答文惠君:“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思考:卖油翁:”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的状态。
(1)序一自造内心秩序之途
郑也夫(北大社会学系教授)
负熵与精神熵
大自然中的大多数运动包含能量转换,所以热力学的两个定律是最基础的理论。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即发生的只是转移,总能量不增不减。若一个中间被隔开的容器中,一边装有热水,另一边装有凉水,发生的只能是热水的温度下降,凉水的温度上升,不可能相反。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所关注的。其主要内容有三:第一,凉的物体不可能向热的物体传递热量;第二,能量转化中必有损耗;第三,在自发过程中,浓度趋于扩散,结构趋于消失,有序趋于无序。无序的量度被称作“熵”。一切自发的物理过程,都是熵增加的过程。
生命现象是个奇迹。它将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能,并从无序中发展出有序。薛定谔以物理学家的眼光看到了大自然中的这个反例,称之为“负熵”。负熵就是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
米哈里借鉴上述思想提出了“精神熵”。他认为,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就是精神熵。米哈里说“精神熵是常态”,好可怕呀。在他看来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他称之为“心流”。
(2)序二心流人生:一曲冰与火之歌
赵昱鲲(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心流就是大脑的生命。当心熵比较高的时候,在一片混乱的情况下,大脑的做功能力很低,很多心理能量都浪费在内耗上了。但一旦进入心流状态,心理能量就围绕着同一个主题组织起来,向同一个方向高效率地输出。这也就是契克森米哈赖反复强调的,人在心流状态下的表现最好。而且,如果一个人经常经历心流,他的心理就会被训练得越来越有秩序,以后进入心流就越来越容易,即使平时不在心流状态下,也不像一般人那样心猿意马。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冥想。佛家经常用冥想来降伏内心那瀑布一样奔腾如雷的念头。在冥想中,你摒除杂念,心灵澄净,如一道清澈的心流。经过长期练习之后,哪怕不在冥想之中,你的心灵也会比常人更平静,遇到意外变故时能更快地集中注意力。换句话说,你的心熵整体降低了。
当然,心流这个负熵过程也需要外界的干涉。高僧冥想多年才能达到波澜不惊,你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更容易地进入心流。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当你心里的熵值降到最低,一切纷扰念头都销声匿迹,只剩下你和当前的事物时,那种心灵如同冰晶般通透、念头如同雪水般畅流的感觉,就是你心里能达到的最优体验,也是你大脑里的奇迹。
他们的人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皈依上帝、彰显神的荣耀,通过祷告和教会,能得到即时的反馈,并且能在一次次苦难中经历信念动摇—重固的挑战,最终形成更加坚定的信仰,从而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生活的每一方面。这不就是极高的人生秩序感、极低的心熵吗?这样的人生,能让人全神贯注而又平安喜乐,这不就是把整个人生过成了一场大心流(universal flow)吗?
这样的大心流,要比仅仅在一场活动中能达到的心流高级得多。就像高僧一样,修炼多年以后,哪怕不打坐,心灵也和冥想时一样专注而又平静,吃饭是吃饭禅,睡觉是睡觉禅。这就是人生找到意义后的自得之乐,用契克森米哈赖的话说,“创造意义就是把自己的行动整合成一个心流体验,由此建立心灵的秩序”。他对此的描述是:
“痛下决心追求一个重要的目标,各式各样的活动都能汇集成统一的心流体验时,意识就呈现出一片祥和。知道自己要什么,并朝这个方向努力的人,感觉、思想、行动都能配合无间,内心的和谐自然涌现。生活在和谐之中的人,不论做什么、遭遇什么,都不会把精神能量浪费在怀疑、后悔、罪恶感及恐惧之上,精力永远用在有益的方面。对生命胸有成竹的人,内心的力量与宁静,就是内在一致的最高境界。方向、决心加上和谐,就能把生命转变成天衣无缝的心流体验,并赋予人生意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再也不觉得匮乏。意识井然有序的人不需要害怕出乎意料的事,甚至也不惧怕死亡,活着的每一刻都饶富意义,大多数时候也都乐趣无穷。”
当然,对于中国人来说,由宗教信仰找到人生意义的,毕竟还是少数。对于我们这些缺乏宗教情怀的人,怎样才能把自己一生的行动、思想都整合成一个心流体验呢?
契克森米哈赖的建议是,首先要找到一个终生的目标,其次不要害怕复杂性,这就是对你人生意义的挑战,而你可以应对的技能是“行动式生活”与“反省式生活”相结合。最终,你既有独特的个人特性,又与周围世界、人们所整合,“只要个人目标与宇宙心流汇合,意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降熵过程有高下,美有高下,技艺有高下,心流也有高下。原本的混沌越多,整合进去的元素越复杂,这个心流就越伟大。
那么,自然,人生意义也有高下。那些能够整合无比复杂的人生、找到人生意义,整合无比复杂的世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整合无比复杂经常是相对矛盾的价值观、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的人,有最大的“大心流”。
(3)序四契克森米哈赖的幸福课
万维钢(科学作家,得到《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现在心理学家已经使用了脑科学的手段,用功能性核磁共振直接扫描大脑,更直接地研究心流。我们现在的确知道的比契克森米哈赖这本书中描述的多一些。
我们已经知道,心流的前提是我们要主动关闭大脑的前额叶皮层的一部分功能,心流的过程是大脑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六种激素,不断深入,心流的愉悦感也来自这些激素。心流不再仅仅是人脑这个黑盒子的外部表现,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大脑硬件工作原理的解释。
现在特别流行的一个心理学概念叫“刻意练习”,是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2000年以后发展出来的一套学说——可是如果你对比一下“刻意练习”和“心流”,会发现虽然二者说的是两件事,但是有很多相通之处。心流,可以说是刻意练习的一个结果。
真正的幸福,是当你全心全意投入一件事,把自己置之度外的时候,获得的副产品。你直接追求的并不是幸福,而是把自己变得更复杂——在这个变复杂的过程中,你会找到乐趣,这个状态就是幸福的。
(4)三个窍门
《盗火:硅谷、海豹突击队和疯狂科学家正在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场革命》介绍快速进入“心流”状态的几个重要思路和方法:冥想训练(4天-5周)、用外部设备电击大脑(海豹突击队,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了4到5倍。据说,现在已经做到能把学习一门外语的时间从六个月缩短到六个星期!)和服用违禁药物(治疗儿童多动症等的药物)
3.5.1积极心理学是个什么鬼?
二战以前,心理学有三个使命:治疗心理疾病,让人们生活更有意义,鉴别和培养天才。战后,主流心理学却集中在研究和治疗心理疾病,另外两个部分很难争取到持续研究的经费。这直接造成了后两个使命几乎被遗忘。
这让一些心理学家深感不满,他们认为心理学除了研究弱点和损伤,还应该研究优势与美德。不仅如此,心理治疗也不该只关注修复损伤,更要扩展人内在的积极因素。提出并研究“习得性无助”几十年的马丁•塞利格曼于1998年首次提出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早期倡导者们以科学严谨的实证方法研究人的幸福,但后来积极心理学并不仅限于“幸福学”。
当这些心理学家把关注点从“人类有什么毛病”转向“人类有什么优势”起,就奠定了积极心理学是揭示人类优势和促进其积极技能的应用科学。它涵盖了三大方面:人类的积极体验(比如积极情绪、幸福感),人类的积极特质(比如美德、优势),积极的环境与组织。
3.5.2 GDP
心理学研究显示,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人们将会更关注心理与精神需求、更关注幸福感(而不仅是物质满足)。而当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后,物质条件持续改善并不一定能提升人们的幸福,甚至对物质条件的一味追求反而降低幸福感。
注意到两个有趣的巧合:
第一个巧合是,2008年中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2009年积极心理学就开始在中国引发大众关注。2010年第一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召开。我要推荐给大家的绝大多数著作也恰恰是2009-2012年期间被翻译进中国。
第二个巧合是,商业领域在2005年就将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引进了中国,但直到2014年,这个领域才因为新精英生涯的大力推动而快速发展、落地应用,从业者也越来越多。没多久,国家统计局数据就显示:2015年中国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能促进个人成长与幸福的技能(生涯规划、心理咨询)和产品服务(如在行、选对)也越来越彰显其价值。
回忆一件你记忆深刻的有“心流”的事情,简单画下来,两两互相分享。
AEIOU法源于好奇心思维,设计师经常用它来进行详细精准的观察。
•活动(Activitives):你到底在做什么?结构性/非结构性的活动?你是团队的领导者/会议的参与者?
•环境(Environments):我们所处的环境会对我们的精神状态产生重大影响,参与活动时,注意自己所处的环境。那是什么样的环境?它带给你什么感觉?
•互动(Interactions):你和人/机器有怎样的互动?这种互动对你来说是陌生的/熟悉的?是正式的/非正式的?
•物体(Objects):你在和物体/设备进行互动吗?这些事物能带给你/加强投入感吗?
•用户(Users):你身处什么样的组织?活动中还有其他人吗?他们扮演了什么角色?他们为活动带来了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请用5分钟填写下边的表格,分别对应上述的5个方面:
一句话简述:这是一个什么活动?
| |
与环境
| 与人/机器
|
与其他物
| 用户角度考虑,和他们的互动关系 |
扫码加入“微助教”课堂并签到、加课程微信群
上节课哪一块内容让你印象深刻?
用一个词形容对你情绪上引起的变化?
这块内容对你有什么启发?
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萨提亚的冰山隐喻理论主要包括七个层次,从上到下一次是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和自己。
1、行为----行动、故事内容
2、应对方式-----姿态:(包括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和表里一致)
3、感受:(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害、恐惧、忧伤、悲伤等等)
感受的感受----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关于感受的决定)
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
(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
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
(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来自他人的)
6、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
(人类共有的:被爱、被认可、被接纳、被认可、有目的的、意义、自由)
7、自己:我是谁---------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
(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
如果不知道一个人的冰山过程,我们就只会在行为层次上去拼命达到自己的目的,结果却常常事倍功半或无疾而终。但是如果我们知道了一个人的冰山过程,我们在人际互动中可以:
1、探索心理过程。这是了解自己与他人的一个工具,我们可以知道某人有某个行为的时候,他的内在发生了怎样的过程,于是理解成为了可能。
2、保持觉知。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你每做一件事情,都知道是在做什么。
3、放下评判,并尊重。当理解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不再拿着自己的世界去衡量别人的世界,不再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不再觉得不可理喻或不可思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过程,看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去尊重,尊重别人与我们只是不同。
4、与内在连接。通俗地说就是“懂得”。被懂得的感受是很好的,仿佛两个人深深连接在了一起一样,不需要解释,不需要太多话语,那就是连接感。倘若你可以懂得周围人的心,那会怎么样呢?
5、改变,转化。改变绝对不是强迫发生的,能强迫的只是行为。行为就是那生在地面上的草,怎么烧都没有用,只要根在,草必重生。就像扬汤止沸,锅底的火还在,汤就会再沸。因此改变,不必执著于行为,而是从内在不同层次上去转化,内在转化了,行为自然就改变了。
6、治疗。心理治疗师的工作也开始变得简单,我们可以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跳过他所描述的问题,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
7、自我成长。在运用冰山工具后,我们的工作都将变得简单起来,内在小孩不存在了,你可以成长为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你的生活会更加轻松,你会在面对任何事情时给自己的生活开启一扇明亮的窗。
举例:如何应用冰山理论改善自己的状态
每一个事件都有一座冰山,当事件发生时,我们行为背后的冰山是什么样子的呢?虽然事件发生时,冰山的6个层次体验是同时发生的,但冰山探索一开始还是从线性开始,就是按照冰山一层一层的觉察。看看事件发生时,我们的行为是什么、感受如何、期待什么、观点怎样、渴望是什么、自我价值如何。当掌握熟练后就可以系统的觉察,甚至每一层都可以作为一个冰山来细致觉察区分。下面我们来举个例子,一个妻子看到丈夫把脏袜子随处乱丢很生气,对丈夫进行指责“我都说过多少次了,要放到脏衣篓,你怎么整天就知道乱扔”。这件事上,妻子的冰山是什么样的呢?
行为:看到脏袜子被随处放置
应对:指责丈夫到处乱扔
感受:挫败、愤怒
观点:东西不能乱放,他应该为自己的事负责;我说过很多次,他都不改,一点都不把我当回事;我每天要收拾,很累,一点都不心疼我。
期待:他听我的话,按我说的去做;要自理;心疼我。
渴望:被尊重(按我说的做)、被认同(看到我的辛苦)、被爱(把我当回事,心疼我)。
自我:失控、无力感、自我价值低。
如果妻子看到了自己的冰山,就会有觉察和思考:“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生气呢?只是因为袜子被到处放,需要自己收拾么?还是说自己是想控制他,让他听我的,从而证明他重视我、认同我呢?为什么非要要求他和自己一样拥有整洁的规条呢?他到处乱放东西,就等于不能自理、不理解我的辛苦么?我是否可以尊重别人和我不一样呢?……”有了这些觉察,心情就平静多了。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家庭重建:萨提亚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展的一种治疗创新是家庭重建。它试图指导来访者放弃源于其原生家庭的功能失调模式。该技术融合了格式塔治疗、指导想象、催眠、心理剧、角色扮演和家庭雕塑等多种元素(正如前面所指出的,家庭雕塑是指摆出家庭成员的典型姿态,借此代表在某个特定时刻(比如祖母死后)家庭成员对家庭的看法)。其理想是摆脱不合时宜的家庭规则并放弃早先的错误概念。家庭重建是一个使家庭成员经历其生活中某一特定阶段的过程,它既可用于家庭上,也适合用于团体治疗中(Nerin,1986)。通过多代际戏剧的再演绎,家庭成员借机重新找到他们的根,并在此过程中可能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旧观念,因而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感受和信念(Nerin,1989)。
一般说来,家庭重建有三个目标:(a)揭示家庭成员旧有认识的根源;(b)使他们形成有关其父母人格的更现实画面;(c)为成员发现自身的人格铺平道路。在处理家庭问题时,如果几乎不能接触到真正的原生家庭,那么据说该技术特别有用。
举例说明:原生家庭并不是一个遗传一样的东西,例如中国很有名的老和尚背女施主过河的故事,学会放下。
在做引导、咨询的时候,下边的问句能够帮助你达到较好的效果。
(1)个案行为的探索问句
从冰山最上的那层开始,这里有些问题是关于行为上的。专注于个案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也可以去探索案主在做什么或其他有关人士在做什么。在萨提亚模式,我们也强调去接受新的发现虽然有时也许并不喜欢这些新的发现。当你学习这些问题时,你会看到是没特别的内容及专注点的。因此,当你真实在做治疗的时,需注意案主呈现的问题而把问题问得特定和有重点。
1. 你有告诉别人当你想起他时你会哭吗?
2. 如果你为此挣扎,你还可以继续(做)吗?
3. 我很想看看你的唠叨如何可以帮助你,你心里要的是什么?
4. 有压力时,你会做什么?
5. 别人会怎么看你做这件事情?
6. 当……..你会做什么?
7. 当你不爱惜自己时,你会做什么?
8. 对一个敏感的孩子,你会做什么?多一个生气的孩子,你会做什么?
9. 对你的感受/感觉,你会做什么?
10. 对你的伤害,你做了什么?你是否尝试把它搁在一边?
11. 要达到你的目标,你需要做什么?
12. 你会有什么不同的做法?
13. 当哥哥指责时,你做了什么?
14. 当面对压力时,你父母做了什么?
15. 当你想念他时,你会做什么?
16. 如果你要改变,你要做什么?
17.你需要做什么来改变?
18. 很多夫妻结婚后,都会经历各种不同的失望。我只是好奇,你们两人是如何处理你们的失望?你们做了什么?
19. 你是如何适应的?你做了什么?
20. 你母亲如何处理不同的意见(差异)?
21. 当意见不同时,家中成员会怎么做?
22. 你如何处理你的伤害?
23. 你如何与冲突相处(或当有冲突时,你怎么做?)
24. 当生气时,你做了什么?
25. 当在工作时或家里遇到压力时,一般你是如何回应?你会做什么?
26. 当你面对压力时,你父母做了什么?
27. 你是否愿意在人际关系上做出一些改变?
28. 知道了自己是有选择的,你现在会做出什么不同的选择呢?
29. 当爸爸和妈妈彼此不愉快时,他们会做什么?
30. 在这个家里,当有人不能认同时,会发生什么事?
(2)感觉的探索问句
在萨提亚里,感受是很重要的。感受给我们喜悦与快乐,也能在受伤,生气、害怕或悲伤时令我们沮丧。感受与生存及渴望紧紧相连。感受居于我们自己,因此,我们可以去用它,滥用它或让它破坏我们。去看看自己的失望,往往能把感觉带出来,然后便有可能去改变它,把自己引进一个比较健康的情绪状况中。
1. 当你看到你的女婿新的一面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2. 当你感觉生气时,你觉得怎样?
3. 当你听到太太的声音时,你觉得怎样?
4. 当你看见自己对婚姻的期待时,此刻你体会/经历到的感受是什么?
5. 你有因神取走你丈夫的生命而生气吗》你心里还在担忧吗?此刻还感觉受伤吗?
6. 害怕…..?这是不是你生命的一部分?
7. 此刻,你的感觉如何?
8. 当听到太太说她的伤害时,你的感觉如何?
9. 这事(子女间的冲突)怎么会让你难过呢?
10. 这冲突怎么会让你难过呢?
11. 你对此事的感受如何?你对这件事情的感觉是什么?
12. 当你看见你太太和女儿彼此分享时,你的感觉如何?
13. 它如何使你害怕?
14. 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那感觉会是如何的?
15. 如果父亲是热诚的,那你呢?
16. 如果事件一再的发生,你的感觉会如何?
17. 进入你的内心,告诉我你现在的感觉是什么?
18. 现在,你已看到了你女婿新的一面时,你的感觉是什么?你此刻如何能从心里感受到喜悦呢?
19. 告诉我多一点关于你的害怕,你似乎接触到它了。
20. 你曾经为他的死生气吗?
21. 你的眼泪代表什么?
22. 你感觉到什么?
23. 当这件事情发生时,你感觉到什么?
24. 你的心在说什么?
25. 你现在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26. 那感觉像什么?
27. 你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28. 在这家里的感觉像什么?
29. 你心里的感觉像什么?
30. 在你如何的感受这方面,你期望有什么不同?
31. 当弟弟在指责时,你有什么感受?
32. 当父母有争执时,你的感受如何?
33. 妈妈去医院的事,此刻,还刺痛你吗?
34. 你现在是否可以说,你可以很好的掌管你的感受?
35. 你的肩膀很紧绷,它在告诉你什么?
36. 当你感受到对配偶这新的亲密感时,它带给你怎么样的感觉?当你碰触这失败的伤痛时,你的感觉如何?
37. 你怎么定义/决定你的感觉?
38. 被惊吓时,你会怎样?
39. 如果你绝望,这是不是你常常经历到的感觉?
40. (案主说到一个感受)还有其它的感觉吗?是否还有别的感受?
41. 对你的伤害,你做了什么?你是否尝试把它搁在一边?
42. 你在怀念一些东西/人,怀念里面有很深的意义,你的体验是什么?
43. 你刚刚才察觉到没有亲近女儿的伤害。现在你可以体验那伤害吗?
(3)感觉的感觉(情绪)探索问句
萨提亚在感受之下加上了另一层感受,叫做感受的感受。不管正面或反面,感受都是我们重要的一环。在治疗中,对感受的感受也是重要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呈现及处理感受及感受的感受是重要的。萨提亚模式治疗法中有一句名言“感受属于我们。”人人都有感觉,我们可以享受它,管理它,及处理这些感觉对我们的影响。
1. 放你接触这失败的伤害时,你的感觉如何?
2. 你可否允许自己去感受这生气?
3. 你对自己的感受如(生气/伤害/难过….)的感觉如何?
4. 此刻,你对那个感受的感觉如何?
5. 对你的感受,你的反应是什么?
6. 被惊吓时,你会怎样?
7. 还有其它的感觉吗?是否还有别的感受?
8.当你感到绝望时,还有其它的感受吗?
9. 当你内疚时,你对自己的感觉如何?
10. 你刚刚察觉到不能跟女儿亲近的伤害,你是如何感受那受伤的感觉?
11. 此刻,你的感受如何?
12. 当你内疚时,你对自己的感觉如何?
13. 你如何感受被伤害的感觉?
14. 你好像为此很生气你的弟弟,你对自己生气弟弟的感觉如何?
15. 当你觉得安全时,那感觉是怎样的?
16. 对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如何?
(4)观念的探索问句
冰山的“观念”也可说是较复杂的。其中包括了我们的信念,假设,对自己及别人的主观观念,同时,这也是我们对资料,对个人想法及对世界的认知部分。
1. 他们是说谎的人吗?
2. 当你听你的太太/丈夫说话时,你认为他/她是怎样的?
3. 当你的女儿说话时,你真正听到了什么?
4. 你可以告诉我你的爸爸和弟弟是如何相处的吗?
5. 你可以形容你妈妈和姐姐的相处情况?
6. 你可以告诉我,当爸爸和妈妈在争执时,你看到了什么?
7. 你在应对这一方面做得好吗?你认为呢?
8. 你是否知道自己对一些人有这样的影响呢?
9. 当你说到这伤害时,你是否感觉到你的声音有所改变?
10. 你认为说出你需要什么,是很危险的吗?
11. 你是怎么告诉自己,你不适合参与?
12. 为何子女间的争执,会是你的事?
13. 它如何成为你的工作?
14. 它如何影响你看你自己?
15. 你是如何看你的家庭的?
16. 你是如何指导你已经达成目标?
17. 你如何看它?
18. 你认为太太/丈夫和你的新的女儿的关系如何?
19. 你和你的新男朋友/女朋友在一起时,你如何看自己?
20. 此时此刻,你如何看自己?
21. 你如何把它带入你的成年生活?
22. 对于你有什么意义?
23. 我听到你的害怕,我也很好奇你在告诉自己什么,使你仍然感到害怕?
24. 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去处理?
25. 这世界会如何看你?
26. 你期望它是怎么样的?
27. 当你发泄情绪/感受时,你如何看自己?
28. 我似乎担心你女儿的冒险精神,我很好奇,也很想知道,你是否把世界看成一个危险的地方?
29. 我注意到当你妈妈说话时,你一直看着她,你听到和看到了什么?
30. 如果他现在对你说话,他是不是会告诉你要照顾你自己?
31. 我觉得好像是,当你的丈夫不认同你时,你就以为他不爱你,这是不是你的意思?
32. 我很好奇,也很想知道,这些可爱的家庭成员如何让彼此知道他们生气了? 33. 你是不是对自己说:如果太太在和你不同,就表示她不爱你?
34. 听起来你好像认为说出自己要什么是很危险的,对吗?
35. 温和与软弱是不同的,你是指哪一个?
36. 你知道自己已经尽全力了,你有感激自己吗? 37. 告诉我,这是什么颜色? 38. 他们在掌管你的生命,这怎么会呢?
39. 当你知道这件事情有其他选择的时,你学到了什么?
40. 你所做的使你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你对自己说什么?
41. 如果你和妈妈分享你的感受,你认为情况会如何?
42. 你对自己说什么,使你相信自己是不适合的?
43. 他/她的表情告诉了你什么?
44. 这事发生时你告诉自己什么?
45. 当父母对彼此不愉快时,你看见他们在做什么?
46. 当你看见子女们彼此互动时,你告诉自己什么?
47. 你认为怎么样?
48. 你如何决定你的感受?
49. 你面对着镜子时,你觉得自己怎么样?
50. 你觉得那害怕是什么?
51. 心理的感觉如何?
52. 它像什么?
53. 当他/她说….,对你是什么意义?
54. 当人们不认同时,你会做什么?
55. 现在,你的身体有什么状态?
56. 你不理它/不知道它,会怎样?
57. 进去探讨你的家庭规条对你的影响时,你的感觉如何?
58. 住在这个家里的感觉如何?
59. 丈夫说他要花更多的时间和你在一起,你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60. 那感觉如何?
61. 它像什么?
62. 当爸爸说他希望一家人能彼此更亲近时,这对你来说是什么意思?
63. 当你看着配偶的面部表情时,你的理解/解读是什么?
64. 当你这么说时,你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吗?
65. 你是否能够接受讨好曾帮助你生存,但是这时候它正在妨碍你呢?
66. 你失败了,因此你感到失望?
67. 我听到你的害怕,我只是好奇,你在告诉自己什么使你仍然感到害怕?
68. 那好像什么?
(5)期待的探索问句
生命中若没有期待时枯燥的。但如果我们有未满足的期待,那对我们的精神或生理上来说可能会付出太高的代价。因此,萨提亚模式相当强调如何去处理未满足的期待。当我们想得到却得不到,或只得到一些我们实际不想要的,可能使我们一直死报未满足的期待而不放。在训练中,我们看各种不同的期待(对自己,对别人,认为别人对自己)及教导5种处理未满足期待的方法。
1. 先感谢为何有规条的存在,然后你才做不同的选择,你愿意这样做吗?
2. 你预备好放下了吗?
3. 你可以计算这代价吗?
4. 你可放弃这个需要吗?
5. 你可以和这个期待一起活(同存)吗?
6. 你是否曾希望自己可以(例如跑)?
7. 你是否期待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是完美的?
8. 你曾想过放弃吗?或是你很清楚地决定持守着?
9. 当下/此时,你如何可以达到?
10. 你是如何预测它发生的?
11. 你是如何感受到失望的?
12. 你如何处理争执过后所要付出的代价?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13. 你的期望是如何的?
14. 它如何帮你有这期望?
15. 它如何使你受益/得到好处?
16. 我得到的印象是,你不知道是什么使你太太感到喜悦,你是否愿意从你太太那找到原因?
17. (现在,是不是时候),你可以给自己以前你没有得到的东西吗?
18. 持守着你所要的,今天,对你来说是不是有一个代价?
19. 听起来你好像是要多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对吗?
20. 我给你另外一个版本,你还在寻找你没有得到的东西,而我想请你放弃你在寻找的,你是否愿意这样做?
21. 那你可以放弃那期望吗?
22. 这表示你要他们不一样?
23. 你要他们自己负责任,但还是继续给他们劝告?
24. 告诉我一些有关你如何放弃你对他人的期望。
25. 你过去的期待,你用什么来取代?
26. 你所期望的不同是什么?
27. 在她的反应下,你可以怎样生存?
28. 他希望从你那里得到而没有得到的是什么?
29. 你期望生气为你做什么?
30. 当你进入一个已经存在的家庭,你期待的是什么?
31. 你要什么?
32. 你想在你女儿的关系里得到什么?
33. 关于这个课题,你要的是什么?
34. 当丈夫/太太在家时,你需要她/他给你什么?
35. 你特别希望父亲给你什么?
36. 你希望你能做什么来改正这错误?
37. 你在他未满足的期待方面做了什么?
38. 你给自己的期望是什么?比如说,在未来的三年?
39. 要得到你所要的,有什么需要改变?
40. 为了保留过去不愉快的事情,你付出了什么代价?
41. 你在期待什么发生?
42. 你对你配偶的期待时是什么?
43. 那会给你什么待遇?
44. 当你考虑结婚时,你对丈夫的期望是什么?
45. 当你知道父母亲符合时,你希望家里有什么变化?
46. 当你知道你有孩子时,你对他/她有什么期望?
47. 当你结婚之后,你怕什么不如你所愿?
48. 当你知道所怀的是男孩时,你对他的期望是什么?
49. 当你向你的太太求婚时,你有很大的期望,你可以告诉我那些期望吗?
50. 你希望配偶给你多一些支持,对吗?
51. 你在告诉我你认为太太要的是什么,但是,你自己呢?你要的是什么?
52. 你付得起这期望的代价吗?
53. 你允许自己去感受这怒气吗?
54. 如果你没有告诉太太,你认为她会知道你期望她如何照顾你吗?
(6)渴望的探索问句
渴望是世界所有人共同拥有的东西,如和平、快乐、和谐、表里一致、连结、归属感及爱。许多渴望变成了未满足的期待。有许多案主能够认出自己的渴望然后直接想去满足这些渴望。但是也有一些案主需要去处理未满足的期待,改变想法,或者处理感受才能看到自己深层的渴望。
1. 如果父亲是热诚的,那你呢?
2. 什么是他想要而没有得到的?
3. 你真正期望的是什么?
4. 你到底渴望什么?
5.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6. 那个部分需要的是什么?
7. 要得到你真正想要的,需要改变的是什么?
8. 当你表达不出你的感受时,你的渴望是什么(你心里面要的是什么)?
9. 当你觉得被太太遗弃时,有没有可能你是在渴望小时候有妈妈的陪伴?
10. 你说你是如何的失望,因为你的付出没有得到丈夫的赏识和感激,有没有可能在你婚前,你已经有这渴望了?
11. 当女儿让你知道她需要你更多的关注时,你是否觉得很熟悉?这“更多的关注”或许也是你渴望从父亲那里得到的?
12. 你不需要怀念没有从母亲那儿得到的,你现在可以如何去实现那渴望?
13. 你好像在生爸爸的气,因为你说他常常令你失望。你真正想从它那里得到什么?
14. 当你告诉我妈妈对你的反对时,你似乎经历了很多伤害和痛苦。你的内心深处,还是很想得到她的批评吗?
15. 有了盼望,那情况会如何?
16. 当你求婚时,你有很高的期望。告诉我那些期望。
(7)自我的探索问句
初期,去接受及体验自己内在生命力是重要的。有些案主对自己内在的自我很能连接。不过也有些人难于接受这样的观念,或很难碰到自己的内在。因此,我们建议治疗师先与自己的内在相连接,才能在将来带案主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一般上,萨提亚模式通过学习更和谐一致,更活在当下,更真诚地表露自己表达致此目标。
1. 你愿意决定去爱自己吗?
2. 你可爱吗?
3. 你值得那么多吗?
4. 你决定爱自己吗?
5. 没有母亲的接纳,你可以自我接纳吗?
6. 你可以感谢自己这部分吗?或者我们现在做…
7. 你可以对你的身体好一些吗?
8. 你可以决定爱自己吗?
9. 你爱自己吗?
10. 这意思是爱自己?你可以做到吗?
11. 对自己承诺:我是重要的。怎么样?
12. 自处时,你做什么?
13. 我听到很多有关你外在的情况。你内心深处的情况是怎样的?
14. 我知道你不会自杀,但是,你是否已晓得你是值得活着的吗?
15. 看到你现在可以决定自己是值得活下去的可能性,你可以做到吗?
16. 那么,你听自己的话吗?
17. 你知道自己尽力了,你有感谢自己吗?
18. 你需要自我接纳,你可以告诉自己,起码,我做的不错吗?
19. 你可以体验自己更深的内在吗?
20. 你如何体验自己内在的和谐?
21. 你如何感激自己,你生命的能量?
22. 你如何见证你自己的生命历程?
见第一课时
见第一课时
见第一课时
下载链接: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WSrgi-gfaLiY2vHoQM9dHw 提取码: cj2w
已经有《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盗火:硅谷、海豹突击队和疯狂科学家正在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场革命Stealing Fire_ How Silicon Vall - Steven Kotler》、《Alan Carr: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3本书的不同版本,欢迎大家补充。
[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学会阅读的经典著作)
[印]斯瓦米·拉玛.《冥想》[M].刘海凝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实践参考手册,当下的力量)
[奥地利]维克多·弗兰克.追寻生命的意义[M].何忠强,杨凤池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值得多次翻阅)
[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M].张定绮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重点看序1、2、4,粗读第1、2、3、10章)
sorry,系统里没有找到记录。。
[美]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M].汪冰,刘骏杰,倪子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视频比书好)
[美]维吉尼亚·萨提亚.新家庭如何塑造人[M].易春丽等 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了解就行)
每周一篇“美好时光日志”常态作业,记录自己的生活状态
2-3人一组:今天印象深刻的点有哪些?他们让你联想到什么?为什么会联想到这些?如果把这个点介绍给别人,你会如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