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同学您好,此页面仅供预览,在此页面学习不会被统计哦! 请进入学习空间后选择课程学习。


第二节 产品的材质表现方法

一.光影与质感表现

1质感表现

 质感是指被人们所感知的物体的质地构造。

 我们生活的空间里,所有物体都具有不同的质地;人们的视觉与触角对他们产生不同的感觉,这种感觉就被称为质感。如丝绸的轻柔滑爽;玻璃的晶莹剔透;瓷器的光洁坚硬;还有人体骨骼,突出的地方是坚硬的,而旁边肌肉则富有弹性。不同质地的物体就会有不同的质感。

 把我们对物体表面不同质感感知,用绘画的手段表现出来,这在光影明暗造型训练中称做质感表现。

 物体质感表面可以分为光滑、粗糙、柔软、坚硬等。在造型艺术中,形体结构表现的是物体的形状及空间占有方式,而质感则表现的是物体的内容。对形体质感的描绘与刻画,可以使形体的特征更富于物质的真实感。

 质感表现可以借助于明暗调子来表现,也可利用笔法肌理来表现。物体因表面材质的不同,对光的吸收与反射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明暗调子。我们在作画过程中要从整体出发,把握好明暗规律,利用明暗调子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同时,运用笔法肌理,能在一定的条件环境中与对象物体产生一种“异质同构”或者“同质同构”的“共鸣”,从而表现出质感。

任何物体的外部形态,除了自身的外部结构以外,都是通过组成外部形体材料的表面结构关系,来表达自己的。无论人们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它。

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其表面的组织、排列、构造也就各不相同。因而便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视觉和心理的感觉。例如:粗糙感、精细感、柔软感、坚硬感、结实感、膨松感、轻浮感、沉重感等等。

每个物象都有构成其外部形态所特有的材料质感。这里我们不必要研究它的物理与化学特性,而是针对构成形体的各种材料所具有各种的可视感与可触感的肌理形态关系来进行分析。我们日常所接触的物品,及所要进行描绘研究的对象,大都会通过视觉、触觉而产生一些共同的感受,如:柔软、坚硬、精细、粗糙、结实、松懈、沉重、轻浮、光滑、钝涩等等。对它们的认真观察与体会,是画好精细特写课题的第一要点,要认真对待。物体材料有各自的肌理形态,通过光照,我们看到它,就会产生视觉现象,因此,肌理又称质感。

人们对于肌理的感受一般是以触觉为基础的。摸一摸,感受一下,这叫做触觉肌理。由于人们长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对于物体材质的体验、感受和认识很熟悉,以至不用去摸,也会在视觉上、心理上感觉到质地的不一样,软的、硬的、粗的、细的、轻的、重的,这就叫视觉肌理。

物体材料表面由于有了肌理形态,通过光线的作用,投映在人的眼睛里,便会产生感知,即会有一种感性的认识,这是对材质表面肌理的感受与印象,在经过视觉的处理后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这就是人们常提及的质感。这也可以说是对材料的一种感觉联想,它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是坚硬的还是柔软的等等。这种感性认识可以通过我们对材料肌理形态的描绘,以精细特写的手段表达出来。

光照射到形体上,会使形体产生各种各样明暗不同层次的调子变化。由于其外材质结构不同,它们的也肌理不尽相同。另外,光线的强弱变化同样也影响着同一个物体表面的明暗关系,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如何把握形体的内在与外在的结构,因为物体本身的起伏关系决定了物体的明暗关系,只有把握住形体的整体凹凸起伏关系与局部表面质地的肌理关系,对反映在形体上的明暗关系描绘才具有实际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完成人们对质地的描绘,完成富有空间深度的外部结构材料的表现。

分类:

1.反光不透光的物体:以金属类最为代表,自商、周时期人类发现并利用金属开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便随处可见,尤其是在现今工业生产中,应用极为广泛,我们要认真研究它的特性来为我们的设计服务。要表现金属的肌理、质感,就需要先去分析它。由于其自身的材质属性,经过加工抛光后它的表面多为光滑面,具有极强的反光性,可以将周围环境中的物体投映在本身表面上,这是金属素描表现中最大的特点,以不锈钢的特点最为显著。也有个别的锈蚀金属,没有光泽,但其却保留金属所特有的重量感。同时金属本身具有固有色,透光且反光的物体。

除此之外,还有陶瓷用具也可以列为此类。陶瓷用具是经高温作用炼制而成的。直接用陶土烧成的为陶器,表面比较粗糙无高光;在素坯上加上釉色,炼制成的轻、薄器物为瓷器,其具有明显的反光性,质地细腻光滑,且脆宜碎,有的瓷器表面釉色极其丰富,对其要认真观察体会,才能有助于进行质感表现。

2.透光且反光的物体:这类物体以玻璃等晶体为例,对光的反射性极强,它可以使物体周围的环境反射到这些物体上,同时上述物体的透光性使我们可以看到物体后面的东西。既反光又产生透光使上述物体在表现上具有了很多的层次,使其材质效果显得非常的丰富与晶莹剔透。这是表现中关系较为复杂的一类材质,也是最具深度、最出效果的材质。 作为液体状态下的晶体——水,其同样可以既反光又透光,由于其特殊状态与属性,使其具有千变万化的形态,将其列为晶体物质范畴,需要我们去认真分析认真研究。

 



3.相对既不反光也不透光的物体 :其种类很多,如石、木、纸、皮革等等,最大的特点是不产生透光,光大部分都被此类材料所特有的表面肌理所吸收,只有少许的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根据反射光的多少来辨别是何材料。这所说的不反光准确一点来说是不产生高光,是相对前两类物质材料而言的。由于此类材质物体种类较多,而每个材料都有其各自的肌理形态特征。自然的石材,大都给人一种原始、质朴、沉重、坚硬的感觉。在原始社会人类把它制成最初所使用的工具。它的色泽种类很多,有白色的、黄色的、黑色的等等。它的形状有被刚劈出的棱角分明的石材,有经过天然外力的作用而形成的团团的鹅卵石,也有经过人为琢磨加工出的大理石、玉石等。

木质:是一种具有明显肌理现象的天然材料。木材的种类很多,由于其特殊的生长过程,树干每年长粗一圈,形成年轮,也就是说形成了木质环绕轴心的内在生长结构。在使用木材时,采用不同的角度进行切截用料时,如横断切面与侧断切面,会形成不同的纹理现象,在进行描绘时,要仔细观察其肌理特征,表现出其有机的生命感于体量感来。

纤维:是由线绳经过纺织手段,将其有秩序地交织在一起,产生一个柔软的片面物,可分为棉、麻、毛、化学纤维等五个种类。由于加工的技术与所用线的材料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质地,软的、粗涩的……

布质:对于纤维交织在一起所表现出的肌理与质感,可以用放大镜去观察它的肌理有态的细节同时还要把握其整体感,表现时要使纤维的交织、穿插关系,产生一种主次感与节奏感。


   

纸质:自东汉造纸技术发明以来,它一直伴随着人们的文化生活,无论是在绘画上还是在设计中,它都与我们形影不离。同样是因为加工技术与材料的不同,而产生不同质感的纸材,如:柔软的宣纸、光滑略坚挺的铜版纸、白卡纸等。在描绘纸质时,抓住纸的薄的特性与强度特性,并借助纸的皱折肌理形态来整体地描绘纸的微妙变化关系。

皮革:有天然与人造之分,天然皮革由于动物大多数生长毛发,经过后天加工制成皮革,其表面保留着毛孔,形成天然的纹理特点。仔细观察较天然皮革显得过于生硬与机械一些。皮革经过处理后具有一定光泽感。毛皮由于其辅生在各种动物皮肤上,形成特殊的生理生长规律,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肌理形态。

这些都可以在细心观察和耐心描绘中慢慢体会到的。人的皮肤表现可以在此项中得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