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线”的表现与分类
设计素描是排除光影的因素,用单色线条表现设计对象的,因此,线就是造型的语言和表现的基本形式
谈到线,在自然界中是没有的,是人们从客观物象中提炼出的一种抽象的造型表现符号。在造型世界中,点的移动轨迹是线,面与面分界是线,面与面的转折也是线,这些有关线的描述是前人在形态创造的实践中概括总结出的抽象概念,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们正确地认识线的产生及线在平面、立体造型中的表现作用;通过反复地研习、探索线造型的表现规律,掌握线造型的程式和方法。
从研究线的造型表现意义上说,线的表现技巧对发挥线的艺术表现力起着直接的作用。
当人们用铅笔或炭笔在纸上开始勾勒线条时,这看似简单的线条,随着落笔的力度、用笔的方向、笔锋的角度,行笔快慢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表现意象,对观者的视觉与心理产生双重的影响。这是对线的知觉过程。
落笔有力的线条,粗重、醒目、给人以重量感和力度感。落笔轻柔的线条,纤细、清淡给人以轻飘、虚幻的感觉。将这两种线条都同时落在纸上,则前者有前进感,后者有后退感。
用笔方向的变化,典型体现在线条的曲、直上。曲线,给人以弹性感、韵律感和柔软感。直线,给人以理性、伸展和强硬的感觉。
笔锋角度的变化,一般体现在中锋和侧锋画出的线条。中锋的线条,慎重、肯定,给人以坚实感和到位的自信感。侧锋的线条,灵活、变化、给人以自然、酒脱的感觉。
行笔速度的变化,形成两种勾线的效果行笔慢的线条,稳健、色泽均匀,给人以厚重感和成熟感。行笔快的线条,光滑、色泽浮浅给人以轻快、顺畅的感觉。
通过了解线的表现效果,才能在设计素指的造型训练中,发挥线的艺术表现功能,运用线的粗细、浓淡、曲直、虚实等对比因素,勾线的技巧及线的疏密组织,达到生动地表现形态的立体感、空间感,还有质感和量感。以下是具体的介绍:
一、用线条表现形态的立体感
除了依据准确的透视关系用线条描绘形态的三维特征外,还可以利用线条的转折、浓淡加强对象的立体感。虽然,设计素描是排除光影因素的线造型的表现方式,但是,人们在观察对象的线形时、仍然受明暗关系的影响。
因此,在设计素描的表现中,把形态亮部的轮廓,采用较细面淡的轻柔的线条来描绘,相对形态暗部及转折的轮廓,则用较粗而浓的有力的线条去描绘。这样,通过线条在形态不同部位的变化,表现出对象的立体感。
当然,要注意线造型的整体关系。否则,粗细、浓淡对比变化过分,就会影响形态的表现效果,甚至会引起错视现象的发生。
二、用线条表现形态的空间感
用线条表现形态的空间感,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造成所描绘的线条与背景之间,线条与线条之间的距离感和深度感,结合空气透视学的原理,将形态自身构造的前后关系、形态与背景的远近关系,通过线条的层次、疏密及断连表现出来,从而获得形态的空间感。
《艺术与视知觉》的作者阿恩海姆曾例举了一个简单的视觉现象:“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看上去就不像是位于纸面以内,而像是悬浮在这个平面上方的空间中。由于这条直线并没有把四周那些空旷的背景分裂,所以位于它下面的平面看上去仍然是个连续不断的整体。……在纸上画的这条直线越粗,它看上去就越像是悬浮在纸面上方的空间中。"这个例子说明了线条与画面的空间距离感在于线条与画面背景的色差及线条的粗细变化。
空气透视的原理解释了物体空间感的形成。即等大的物体在空间中,由距离远近的不同、受到空气和湿度大小的影响,使远处物体的能见度下降、因此、产生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视觉空间效果。
根据以上的现象和原理,在用线条描绘形态时,以较粗而重且坚实的线强调对象前面的构造部位,使其具有突出感;以较细而淡且虚幻的线弱化对象后面的部位,使其具有后退感,这样形成了表现对象自身与画面背影的前后、虚实的空间层次。
要注意发挥线条的疏密对比表现形态的空间感,如果表现对象前面的构造或突出的部位,需要密集的线条进行充分表现时,那么相对表现对象后面的部位就可以用稀疏的线条去概括,以构成前紧后松的线条组织形式表现空间。
另外,线条的断连也是处理形态前后关系的有效方法。当表现对象前面的某条竖线与后面的某条横线相叠时,为了突出前面的竖线,除了采用线的粗细、浓淡、虚实的区别办法之外,还可以采用断开后面的横线的方法,以表现它们的前后关系。反之,也是一样。
三、用线条表现形态的质感
材料有柔软、坚硬、粗糙、细腻等质感。质感是人们在接触和观察客观物象中获得的。这些物象的材料因其各自的物质结构的差别,在光线照射的条件下,而呈现出不同的肌理,即使相同的材料,由于表面加工和工艺处理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质感特征。对于质感特性,往往只靠视觉就可以感受到。产品及其他立体设计离不开成型材料,不同质感的处理是造型设计的重要因素。
用线表现形态的质感是设计素描研究表现的环节,将人们视觉经验的直接感受与线条的表现效果相联系,通过浓淡、粗细、曲直的不同线条描绘对象的柔软、坚硬、粗糙、细腻等材质的不同感觉。
用轻淡、松弛的曲线表现柔软、蓬松的质感。如:表现纺织品、绒毛、皮革、橡胶、泡沫塑料等。
用浓重、肯定的直线表现坚硬、有力的质感。如:表现金属材料、石材等。
用粗犷、苍劲、浑厚的线,表现粗糙、亚光的质感。如:金属毛坯、水泥构件、砖瓦、木料、粗陶制品等。
用精细、流畅的线表现细腻、光滑的质感如:表现铝合金、塑料、玻璃、细瓷、喷漆的表面等。
以上是线的质感表现的归纳介绍,说明了线条具有一定的质感表现力。在造型设计中新材料的不断应用,对新的质感及其线的表现还要进一步地研究。但是,单凭线条表现质感,毕竟受到局限,线的质感表现对于整个造型来说,只是一种设计意念的提示,以供观者意会的象征性表达。
四、用线条表现形态的量感
量感是表现物体的轻重,多少的觉。如高山之重,白云之轻,这种感觉是人们根据知识经验及对客观物体的视觉信息作出判断的结果,是通过对知觉对象的描绘,将物理量转化为心理量的过程中形成的。在绘画表现中,通常采用色彩的明度与物体的大小,多少相结合,测足观者对画面量感的视觉与心理的要求,如:有人评价某张浓重彩,形象众多的画面有分量,这就是说画在观者的视觉与心理产生了重量感。所以,决定表现物体轻重感的首要因素是色彩的明度关系,即浅色感觉轮,深色感觉重。当然,随着具有一定量感的物体因大小、多少的变化,也会形成不同量感的画面效果。
根据以上道理,设计素描是一种单色线的造型方式,采用不同浓淡,粗细及疏密组织的线条就可以表现不同形态的轮重感觉。
采用浓重,粗的线条表现具有重量感的形态,从整体上给观者以稳定、庄重的心理感受,反之,采用轻淡、仔细的线条表现具有轻飘感的形态,从整体上给观者以轻巧、飘逸的心理感受。
当画面中,线造型的物体减少或增多、相应不同量感的线条随着疏密关系的变化也会对画面的量感产生影响。
将画面上的线条组织稀疏,则能减弱其重量感。反之,将画面的线条组织密集,则能加强其重量感。
以上对线的立体感、空间感及质感、量感的表现方法做了概括的介绍。线的表现力必须与表现对象相结合,才能获得生动、真实的表现效果。
按照设计素描的绘画顺序,将所使用的线条分为三类:一是轴助线,二是中心线,三是轮廓线。这三类线条在造型表现的各个阶段中,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了解它们的应用性,有利于掌握设计素描的用线方法。
1.辅助线:它在设计素描的研究中,具有帮助观察、分析、推理形态、结构、空间关系的辅助表现作用,凭借辅助线可以将形态的描绘不断引向深人。应该说,设计素描的第一步就是运用辅助构成形态生成的透视构架,并在此基础上,才能描绘出准确的造型轮廓。因而在绘画表现的过程中,辅助线与轮廓线之间是因果关系。一般辅助线呈现出淡而细的表象特征,与造型的轮廓线保持明显的区别,这样既可以突出表现对象,又可以形成画面的浓淡层次,往往一部分辅助线随着绘画的进程而消失,但是,一部分重要的辅助线及透视构架,仍然保留在完成的画面上。这样有利于营造画面的立体感,表达画面的空间关系。
2.中心线:它在几何形态中,位于形态的中心,表示形态的轴对称关系。在设计素描中,中心线与辅助线形成交汇、贯通,对形态轮廓线的生成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判断形态的整体与局部的相互位置,准确地描绘形态构造在透视空间的状态,有着不可替代的实用意义。相对造型表现来说,中心线也是一种特殊的绘画辅助线,它与辅助线的描绘效果相近,也呈现出淡而细的表现特征,与造型轮廓线保持明确的区分。由于中心线具有关键的参照作用,通常把开始确认的中心线,一般将保留在完成的画面上,以作为分析形态关系的依据。
3.轮廓线:在设计描的表现中,辅助线、中心线是造型过程的线,而轮廓线则是这个过程结果的线,是造型表现的最终目的。
轮廓线表现的是形态及构造的转折,是形与形,形与背景区别的线。它表现形态的整体知觉,研究构成形态的内部结构的关系,并用线的曲直、粗细、浓淡、虚实、疏密表现形态的立体感、空间感、质感、量感的生动视觉效果。在轮廓线的处理上、除以上提到的,还要注意与辅助线和中心线相比、要突出一些,以免出现层次上的混淆,防止视觉上的错误。
上述三种线在设计素描的表现中,各具用途,相互区别,但是,它们又有联系,承前启后。辅助线、中心线的结合使用,不仅有助于形态轮廓在空间中的建立,而且,也能够对于在描绘中出现的偏差起到校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