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Ⅱ)
朱佳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检索结果共
个
1
战争时代文学的书写和选择
1.1
课程准备与教学计划
1.2
战时文学与文化格局
1.3
各区域文学发展概况
2
东北作家群及流亡文学
2.1
东北作家群创作概况
2.2
萧红及其文学创作
2.3
萧军《八月的乡村》
3
沦陷区文学的不同向度
3.1
沦陷区作家创作概况
3.2
苏青与《结婚十年》
3.3
师陀与《果园城记》
3.4
钱锺书与《围城》
4
张爱玲及其文学创作
4.1
张爱玲的身世及文学创作
4.2
《传奇》:叙事焦点与艺术手法
4.3
文学史意义与评价
5
1940年代的诗歌图景
5.1
艾青及其诗歌创作
5.2
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
5.3
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九叶派”
6
国统区的戏剧创作(一)
6.1
国统区戏剧创作三潮流
6.2
国统区历史剧的繁荣
6.3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
7
国统区的戏剧创作(二)
7.1
讽刺喜剧的创作
7.2
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创作潮流
8
社会与文化反思:老作家小说
8.1
巴金:《憩园》《寒夜》
8.2
老舍:《四世同堂》
8.3
沈从文与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
9
国统区其他小说
9.1
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9.2
路翎的艺术探索
10
解放区戏剧与诗歌
10.1
《讲话》与解放区文学
10.2
解放区的戏剧创作
10.3
解放区的诗歌创作
11
赵树理与孙犁
11.1
解放区文学“双星”
11.2
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11.3
孙犁的小说创作
12
余论
12.1
丁玲与周立波的土改小说
12.2
课程回顾与知识点梳理
上一页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