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导读
本课程根据多年研究古典小说的心得,围绕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主题思想(拥刘反曹)、人物形象(诸葛亮、曹操、关羽等)和小说的艺术成就(语言、叙事)等板块,结合影视作品,将小说文本细读和课堂讲授讨论结合,力图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对《三国》的艺术世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国演义>导读》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HA006009
课程名称:《三国演义》导读 英文名称:Guide to the Three Kingdoms
学分/学时:1/16 课程性质:通识课
适用专业:均可 建议开设学期:均可
先修课程:无 开课单位:人文学院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通过对《三国演义》成书过程、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等方面的讲授,让学生了解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课程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和作者之谜( 2学时)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作者论争
1.基本要求
(1)了解《三国演义》成书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版本常识,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2)掌握小说成书几个重要阶段
2.重点、难点
重点:《三国演义》的成书
难点:世代累积型小说的成书特点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阅读《世纪课题: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
(二)桃园结义与拥刘反曹( 2学时)
《三国演义》的的主题分析
1.基本要求
(1)了解桃园结义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影响
(2)掌握拥刘反曹的原因
2.重点、难点
重点:拥刘反曹的原因
难点:桃园结义与宗法社会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阅读《向往国家统一 歌颂“忠义”英雄——论<三国演义>的主题》
(三)千古贤相诸葛亮( 2学时)
诸葛亮形象分析
1.基本要求
(1)了解历史上的诸葛亮与小说的不同
(2)掌握小说塑造诸葛亮形象的方法
2.重点、难点
重点:诸葛亮形象的特征
难点:诸葛亮悲剧命运的美学分析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阅读《智慧忠贞万古流芳:论诸葛亮形象》
(四)乱世枭雄曹孟德( 2学时)
曹操形象的历史文化学解读
1.基本要求
(1)了解历史上的曹操和小说的区别
(2)掌握曹操形象多元复杂性
2.重点、难点
重点:操形象多元复杂性
难点:操形象多元复杂性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阅读《百年来<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五)古今名将第一奇人关羽( 2学时)
关羽形象分析
1.基本要求
(1)了解关羽形崇拜的社会背景
(2)掌握关羽形象的基本特征
2.重点、难点
重点:关羽忠勇义的特征
难点:关羽崇拜与明清社会历史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阅读《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史论》
(六)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上)( 2学时)
《三国演义》的叙事艺术
1.基本要求
(1)了解《三国演义》对古代战争叙事的继承
(2)掌握《三国演义》战争叙事的特征
2.重点、难点
重点:《三国演义》战争叙事的特征
难点:一笔写三人的创作手法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阅读《漫谈<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艺术真实性》
(七)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下)( 2学时)
《三国演义》的语言艺术
1.基本要求
(1)了解辩论的常见技巧
(2)掌握舌战群儒的辩论艺术
2.重点、难点
重点:舌战群儒的辩论艺术
难点:《温酒斩华雄》的细节描写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阅读《辩才无碍,妙语连珠——<舌战群儒>赏析》
(八)经典片段赏析( 2学时)
《三国演义》经典片段赏析
1.基本要求
(1)了解《三顾茅庐》历史与小说的区别
(2)掌握《三顾茅庐》在叙事和语言上的成就
2.重点、难点
重点:《三顾茅庐》的叙事特征
难点:《孟德献刀》的叙事波澜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阅读《论三顾茅庐》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总学时 16 学时,其中:讲授 10 学时,实验 学时,上机 学时,实践 学时,研讨 6 学时,线上 学时。
序号 | 课程内容 | 学时 | 教学方式 |
1 | 《三国演义》的成书和作者之谜 | 2 | 讲授 |
2 | 桃园结义与拥刘反曹 | 2 | 讲授 |
3 | 千古贤相诸葛亮 | 2 | 研讨/讲授 |
4 | 乱世枭雄曹孟德 | 2 | 研讨/讲授 |
5 | 古今名将第一奇人关羽 | 2 | 研讨/讲授 |
6 |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上) | 2 | 讲授 |
7 |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下) | 2 | 讲授 |
8 | 经典片段赏析 | 2 | 讲授 |
注:教学方式包括面授和线上,其中面授包括: 讲授、实验、上机、实践、研讨五种。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最终成绩由平时作业成绩、期末小论文成绩组合而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平时作业成绩:60%。主要考核对每堂课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
期末课程论文成绩:40%。主要考核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学生自拟题撰写课程学习小论文;或者对《三国演义》小说进行改编改写续写等。
过程成绩提交时间和总评成绩计算说明表
序号 | 成绩提交时间 | 名称或说明 |
C1 | 第4次授课后、第5次授课前 | 平时 |
C2 |
| 论文成绩 |
总评成绩 = C1*0.6 + C2*0.4 |
注:上表用于说明授课过程中分项成绩提交时间,教师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对应成绩,提前或逾期无法提交,一旦提交无法修改。大纲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定义提交成绩的次数、时间和名称或说明,总评成绩计算必须与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中描述的一致。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自编
参考书目:
1.《三国漫谈》,沈伯俊著,巴蜀书社1995年版
2.《三国漫话》,沈伯俊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沈伯俊说三国》,沈伯俊,中华书局2005年版
六、说明
(一)与相关课程的分工衔接
无
(二)其他说明
无 (执笔人:李蕊芹 审核人:陈元龙)
2018年 07月 25日
1.《三国漫谈》,沈伯俊著,巴蜀书社1995年版
2.《三国漫话》,沈伯俊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沈伯俊说三国》,沈伯俊,中华书局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