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记》与丝路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中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根据他的故事演绎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我想大家都知道。”玄奘是我国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思想家,以其西行求法的特殊事迹,在陆上丝绸之路享有极高的声望,而《大唐西域记》则是玄奘唯一留存的著作。吴承恩根据玄奘西行取经演绎的《西游记》,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其中所刻画的唐僧一角的形象与历史真实的玄奘,尚有距离;《大唐西域记》一书备受世界各国学者的重视,特别是在中西文明交流、丝路史地文化上,富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大唐西域记>与丝路文化》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HA006007
课程名称:《大唐西域记》与丝路文化 英文名称:Accounts of the Western Regions of the Great Tang And Silk Road culture 学分/学时:1/16 课程性质:通识教育课程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生 建议开设学期:2018年下学期
先修课程: 开课单位:人文学院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借助玄奘弟子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及其他相关史料,尽可能地还原玄奘的生平行谊,帮助学生从唐僧回到玄奘,客观评价其历史贡献,并学习玄奘精神;跟随玄奘西行路线,向学生概要介绍《大唐西域记》的内容,并配合该书内容的推进以及地理空间的转移,分专题使学生概要了解陆上丝绸之路的史地文化。借由教学和研讨及扩展学习,帮助学生充分感受玄奘的崇高精神以及中华民族的高贵品格,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重点讲授玄奘的生平,尤其是其西行求法和回国译经两大行历,从中挖掘玄奘精神的优秀内涵;重点讲授敦煌文化、龟兹文化、犍陀罗文化在石窟造像上的艺术价值和传播;重点讲授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及其影响。引导学生讨论玄奘精神及其在中印文明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二、课程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玄奘生平行谊(4学时)
结合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及其他相关史料,并与学生熟悉的《西游记》进行对比,分西行取经和回国译经两大主题,概要介绍玄奘的生平行谊,帮助学生从唐僧回到玄奘,客观评价其历史贡献,并感知玄奘的人格魅力。
1.基本要求
了解玄奘所生存的时代背景,熟悉玄奘的生平,掌握玄奘西行求法和回国译经两大成就。
2.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玄奘西行路上遭遇的艰难险阻、学成之后声名五竺、回国译经敬惜寸阴,带领学生从家喻户晓的唐僧回到民族脊梁玄奘。
难点:玄奘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玄奘身上所具有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进取精神等玄奘精神,以及玄奘精神对于对青年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思想价值。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观看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观看金铁木执导纪录片《玄奘之路》。
(二)《大唐西域记》概述(2学时)
以《西游记》中三借芭蕉扇、车迟国斗法、女儿国断情、天竺国招亲等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引出玄奘高昌国结拜、收服拜火教徒、《大唐西域记》中的西女国、古印度给孤独园的传说等等。概要介绍《大唐西域记》的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1.基本要求
了解《大唐西域记》的成书背景,熟悉该著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掌握该著在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和中西交通的重要史料价值。
2.重点、难点
重点:梳理玄奘西行路线的重要节点及节点国家的地理解说。
难点:玄奘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玄奘身上所具有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进取精神等玄奘精神,以及玄奘精神对于对青年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思想价值。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阅读董志翘:《大唐西域记》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1月。
(三)敦煌文化概览(4学时)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玄奘东归时途经之处,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敦煌文化主要涉及造像、壁画、书法等等。20世纪初期,英籍探险家斯坦因以玄奘的名义从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手里骗走了一大批轰动世界的文物,斯坦因称玄奘是自己“在中国的保护神”。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也从敦煌掠夺了大批珍贵经卷与文书。本专题以斯坦因、伯希和掠夺藏经洞的故事为引子,向学生揭开敦煌文化的面纱。
1.基本要求
了解敦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熟悉敦煌文化中的雕塑、壁画等内容,掌握敦煌文化的艺术水准和历史价值。
2.重点、难点
重点:敦煌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地理位置,敦煌石窟造像、壁画、书法的内容介绍。
难点:敦煌文化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观看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敦煌书法》。
(四)龟兹文化概览(2学时)
龟兹(今新疆库车)是玄奘离开高昌国后的第二站。高昌国即《西游记》中所描写之火焰山所在地,在高昌国,玄奘受到国王鞠文泰的礼遇并结拜为兄弟,受到鞠文泰的大力资助和支持得以继续西行到达龟兹(屈支)。本专题结合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花费较多笔墨记载的屈支国的风土人情,围绕第二敦煌之称的克孜尔石窟以及高僧鸠摩罗什的故事展开龟兹历史与文化的介绍。
1.基本要求
了解高昌、龟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熟悉龟兹石窟中的雕塑、壁画等内容,掌握龟兹龟兹归唐及其文化的东传。
2.重点、难点
重点:《大唐西域记》对屈志国的相关记载,高昌、龟兹的文化特点,克孜尔石窟造像、壁画的内容介绍。
难点:龟兹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以及龟兹学的价值。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阅读张平:《龟兹文明:龟兹史地考古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五)犍陀罗文化概览(2学时)
犍陀罗是古代印度王国之一,其文化融合了印度、伊朗、希腊等文明。犍陀罗地区位于巴基斯坦、阿富汗两国之间,是中亚、南亚和东亚之间的交通要道。本专题以闻名世界的巴米扬大佛的前世今生为引子,结合《大唐西域记》中健驮逻国的记载,向学生介绍犍陀罗文化对龟兹文化、敦煌文化的影响。
1.基本要求
了解犍陀罗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熟悉巴米扬石窟中的造像内容,掌握犍陀罗文化的多元属性和对中亚文化、龟兹文化、敦煌文化的影响。
2.重点、难点
重点:《大唐西域记》对健驮逻国的相关记载,犍陀罗文化的造像艺术介绍。
难点:犍陀罗文化的影响以及价值。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观看纪录片《巴米扬大佛》。
(六)印度文化概览(2学时)
结合《大唐西域记》中摩揭陀国的记载,借助佛陀的故事,向学生介绍犍陀罗外的古代印度社会与文化;向学生介绍今天印度玄奘纪念堂的风雨半世纪,再次揭示玄奘在中印文明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1.基本要求
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熟悉印度的历史发展,掌握印度的种姓制度与文化。
2.重点、难点
重点:《大唐西域记》对摩揭陀国的相关记载,印度历史与种姓制度。
难点:印度种姓制度的发展与影响。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阅读林太:《印度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4月。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总学时 16学时,其中:讲授 14学时,研讨 2 学时。
序号 | 课程内容 | 学时 | 教学方式 |
1 | 玄奘生平行谊 | 4 | 面授 |
2 | 《大唐西域记》概述 | 2 | 面授 |
3 | 敦煌文化概览 | 4 | 面授 |
4 | 龟兹文化概览 | 2 | 面授 |
5 | 犍陀罗文化概览 | 2 | 面授 |
6 | 印度文化概览 | 2 | 面授 |
注:教学方式为面授,其中面授包括:讲授、研讨两种。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论文成绩组合而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平时成绩:60%。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情况。
课程论文成绩:40%。主要考核学生了解、掌握课程及相关内容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学生可自拟题目或根据任课教师提出的题目撰写课程论文,并由任课教师最后评定课程论文成绩。
过程成绩提交时间和总评成绩计算说明表
序号 | 成绩提交时间 | 名称或说明 |
C1 | 第2次授课后,第3次授课前 | 平时1 |
C2 | 第4次授课后,第5次授课前 | 平时2 |
C3 | 第6次授课后,第7次授课前 | 平时3 |
C4 | 论文成绩 | |
总评成绩 = C1*0.2 + C2*0.2 + C3*0.2 + C4*0.4 |
注:上表用于说明授课过程中分项成绩提交时间,教师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对应成绩,提前或逾期无法提交,一旦提交无法修改。大纲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定义提交成绩的次数、时间和名称或说明,总评成绩计算必须与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中描述的一致。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大唐西域记》今译,季羡林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
参考书目:
1.《大唐西域记》译注,董志翘,中华书局,2012年1月。
2.《西域文明史》,鲁保罗著,耿昇译,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年12月。
七、说明
(一)与相关课程的分工衔接
(二)其他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