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入门基础知识及进阶赏析
《京剧入门基础知识及进阶赏析》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FL8001
课程名称:《京剧入门基础知识及进阶赏析》
英文名称: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BeijingOpera;
AdvancedAppreciation and Performing of Beijing Opera
学分/学时: 2/32 课程性质: 人文素质
适用专业: 全校本科 建议开设学期: 上、下学期
先修课程: 戏曲鉴赏、戏剧鉴赏 开课单位: 外国语学院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为响应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要求,培养与提升学生对于高雅艺术的欣赏能力,有必要从基础入门知识开始,为学生讲解京剧艺术,并引导学生自发式逐步提高审美能力,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依难易度与教学顺序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首先,为学生讲解京剧艺术如何区别于其它地方剧种并发展、升华为国粹,其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诞生于江苏昆山的“昆曲”这种曲牌体声腔在京剧出现前是如何逐步黯然失色的?徽班进京到底为戏曲的发展带来了何种改变性因素?作为“国剧”的京剧,她的出现和辉煌都不是偶然的,她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她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肥沃的文化土壤,而且有着生动复杂的产生背景和内在的发展逻辑性。
其次,系统地为学生讲解京剧各大要素的基础入门知识—念、唱、做、打,戏装、扮相、人物关系等;从不同于昆曲的曲牌体声腔,至各个地方剧种的板腔体声腔,明确要求学生掌握西皮、二黄板腔体声腔的特点、规律以及不同板式(如原板、流水、快板、慢板、导板、散板等)的变化关系;以京剧唱词念白为基础,使学生熟悉并了解各类经典全本戏、折子戏的历史背景及人物关系、性格特点等,要求学生明确应该从哪里为切入点来欣赏京剧;
第三,使学生熟悉京剧的四个行当(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内不同流派的艺术特色和辨识方法及传承发展关系;熟悉各个派别、各个行当最能体现其艺术特色的传统经典剧目,并且能够对某一特定剧目不同流派及不同演员之间的艺术表演做横向比较及纵向剖析。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为:以艺术范畴内准确规范的定义与描述,全面帮助学生认知京剧这一程式化审美艺术的内在规律,了解组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各类要素,降低了解并欣赏京剧艺术的门槛;再以整体视角观察京剧,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掌握欣赏京剧及其他戏曲艺术的方法并提高审美能力。
二、课程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昆曲的没落与京剧的诞生 ( 2学时)
徽汉京汇合交融的结晶:昆曲不仅是中国戏曲艺术合乎规律的发展,而且是中国古典审美意趣的综合结晶,其美妙多彩,尽展风流,成为雅部的代表。但是物壮则老,到了18世纪乾隆、嘉庆之际,昆曲开始由盛转衰,颓势渐显。随后出现的花部乱弹音,以及徽班进京带来的不同艺术体验,导致京剧的雏形诞生于徽班的摇篮内。京剧形成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的特定历史时期,伴随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激烈,社会生活急遽变化,剧目的风格样式日益丰富,品类越发繁多,且雅俗共赏,趋向于通俗化、大众化。
我国戏曲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剧种能像京剧这样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出生在一个百戏杂陈、昆乱争胜的环境中,能够直接从各种不同类型艺术中汲取营养而茁壮成长。京剧的形成是南北曲融合的产物,徽、汉、京汇合交流的结晶,是宫廷戏剧与民间戏剧的相互渗透,也是花雅之争的重要内容和成果。京剧的形成结束了始于康乾的花雅争胜的局面,标志着古典戏曲的结束,揭开了近代戏曲的篇章,乃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之必然。京剧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而产生而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南北各地观众雅俗共赏的口味。
1.基本要求
(1)了解昆曲的声腔特点
(2)了解“花雅之争”
2.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晚清著名画师沈容圃的画作“同光十三绝”,能明确说出各个演员的名字及擅长剧目。
难点:熟悉“花雅之争”中,作为花部及乱弹音的各类艺术形式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观看由陈凯歌导演,张国荣、张丰毅、巩俐主演的京剧题材电影《霸王别姬》
(二)京剧的行当之生行(4学时)
演的行当,是京剧程式化审美特征的一个重要体现。它既是剧中人物分类的系统,又是表演程式分类的系统。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任务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地位、职业)外,更主要是依据任务的品格、性情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不同予以区分,从戏一开始,就告诉观众谁正谁反、谁好谁坏;而不同行当又各有一套在唱念做打的嗓音、声调、肢体形态呈现上的表演程式和服饰装扮、面容化妆上多种多言的形象程式,区分鲜明,绝不混淆,使舞台上丰富多彩、色彩斑斓、视听美妙、各呈馨逸。这是与外国戏剧表演不同的一个独有特征。
生行:是扮演男性人物的,分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及娃娃生。
1. 老生
又名正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人物,戴髯口,故又称须生、胡子生。老生又细分为:
(1) 安工老生。重唱工,故亦称唱工老生,尤以扮演帝王角色的“王帽老生”为重。如《上天台》的汉光武、《摘缨会》的楚庄王,以及《四郎探母》、《捉放曹》、《文昭关》、《法门寺》、《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搜孤救孤》等。
(2) 衰派老生。重做工,故亦称做工老生。如《四进士》的宋世杰、《坐楼杀惜》的宋江、《徐策跑城》的徐策等。
(3) 靠把老生。扎靠持兵器,重工架,有少量武打。如《定军山》的黄忠,《战太平》的花云、《镇潭州》的岳飞等。
另外,还有扮演有武功或扑跌表演的。如《响马传》的秦琼、《翠屏山、酒楼、杀山》的石秀等,称武老生或箭衣老生,一般不列为专工。以上各类老生的唱念均用本嗓(又称真嗓或大嗓)和韵白。
2. 小生
扮演青年男性人物,分为扇子生、纱帽生、穷生、雉尾生及武小生。
(1)扇子生。在表演中往往是手持折扇,故称扇子生,相当于昆曲中的巾生,主要扮演潇洒英俊的少年书生,不戴髯口,多是穿褶子。如:《拾玉镯》的傅朋、《得意缘》的卢坤杰、《柳荫记》的梁山伯、《西厢记》的张君瑞等。
(2)纱帽生。亦称袍带生,相当于昆曲中的小官生,以扮演青年文职官员为主,多穿蟒袍或官衣。如《玉堂春》的王金龙、《周仁献嫂》的周仁、《四进士》的田伦等。
(3)穷生。多是先穿富贵衣,头戴高方巾,故称穷生,主要扮演发迹之前穷途落魄的年少书生。如《连升店》的王明芳、《打侄上坟》的陈大官、《评雪辨踪》的吕蒙正等,还有《秦淮河》中一贫如洗的民间医士安道全。
(4)雉尾生。多为穿蟒、扎靠、盔帽上插雉翎的王侯武将人物,故又称翎子生。如《群英会》的周瑜,《连环计》、《辕门射戟》的吕布、《四郎探母》的杨宗保等。
(5)武小生。多为武将、豪杰、少年英雄。扎靠的,如《借赵云》的赵云,《霸王别姬》的虞子期;穿箭衣的,如《八大锤》的陆文龙、《虹霓关》的王伯当、《罗成叫关》的罗成;短打的,如《飞虎山》的安敬思,《石秀探庄》的石秀。
小生的唱念,均为真假声,即大小嗓兼用,念韵白,也有念京韵白的。
3. 武生
扮演的都是男性有武艺的将帅和英雄人物,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箭衣武生和勾脸武生。(另有老头武生、娃娃武生)
(1)长靠武生。要顶盔扎靠,穿厚底靴,多使长柄兵器,气势雄伟,工架沉稳,多是身为将帅、能征惯战的人物,如《挑滑车》的高宠,《长坂坡》的赵云、《战冀州》的马超、《小商河》的杨再兴、《雁荡山》的孟海公等。
(2)短打武生。身穿短衣裤,薄底靴,戴罗帽,多用短兵器,要求身手轻捷,边式利落,多为身怀武艺的将士、英雄好汉。如《三岔口》的任堂惠、《十字坡》的武松,《恶虎村》的黄天霸等。
(3)箭衣武生。身穿箭衣,厚底靴,介于长靠、短打之间,虽无扎靠的墩实、穿抱衣裤的轻便,却要气魄英伟、舞做稳练,而且唱念较重。如《一箭仇》的史文恭、《连环套》的黄天霸,《洗浮山》的贺天保、《翠屏山》的石秀等。
(4)勾脸武生。顾名思义,是要勾绘脸谱的武生角色。有些戏原为武净的本工,后由武生搬演,形成“两门抱”(武生、武净两个行当都要演),在唱念的风格和工架的气势、造型的雄伟上,都具有武净特色。如《铁笼山》的姜维、艳阳楼的高登、《四平山》的李元霸、《金钱豹》的豹精、《状元印》的常遇春和《霸王别姬》的项羽;勾脸的“悟空戏”也由武生应工,如《水帘洞》《闹天宫》《芭蕉扇》等剧中的孙悟空。
4. 红生
是或勾、或揉红脸的老生,扮演关羽、赵匡胤一类的人物,老生、武生均可应工。另外还有红净,如《临江会》、《三顾茅庐》的关羽,均由红净扮演。红生做工讲求工架,唱法比老生高亢,有的常用唢呐。如《姜维探营》的姜维、《龙虎斗》的赵匡胤,均唱唢呐;《古城会》的关羽唱“吹腔”,《水淹七军》唱“拨子”。
5. 基本要求
(1)了解老生与小生在唱法、念白方面的特点及区别
(2)了解老生与小生的不同扮相及着装特点
6. 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老生出演的经典剧目,如《四郎探母》、《托兆碰碑》、《甘露寺》、《文昭关》的历史背景、故事梗概;记诵老生唱段的唱词
难点:能够区分安工老生与唱功老生的表演特点与侧重
7. 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观看于魁智版本、张克版本、杜镇杰版本及王佩瑜版本之《四郎探母》;观看不同版本之《文昭关》中伍子胥的表演,熟悉其唱词并逐段抄写记诵。
(三)京剧的行当之旦行(4学时)
旧称占行,是扮演女性人物的,又分青衣、花旦、花衫、刀马旦、武旦、老旦。(另有彩旦,归入丑行)
1. 青衣
青衣又名正旦,因多数是穿青褶子,故得“青衣”之称,旧时也称“青衫子”。主要扮演端庄贞静、大方正派的中青年女性人物,多是贤妻良母,贞妇烈女,以唱工为主,用小嗓,念韵白。如《三娘教子》的王春娥、《武家坡》的王宝钏、《桑园会》的罗敷、《审头刺汤》的雪艳等;另有些后妃公主、夫人小姐一类人物,如《二进宫》的李艳妃、《贺后骂殿》的贺后、《宇宙锋》的赵女、《祭塔》的白娘子、《回荆州》的孙尚香等。
2. 花旦
花旦多穿短衣(裙袄类),以念做主,多念京白,扮演天真活泼、性格爽朗的小姑娘,或泼辣冶荡、举止洒脱的中年妇人。前者以丫鬟为多,如《花田错》的春兰、《卖水》的梅英、《西厢记》的红娘等,还有些小家碧玉、妙龄少女,如《拾玉镯》的孙玉姣、《红鸾禧》的金玉奴等;后者也称泼辣旦,念白做工并重,言辞锋利,风流放荡,如《坐楼杀惜》的阎惜姣,《翠屏山》的潘巧云等。
3. 花衫
花衫是冶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炉的行当,唱念做打并重。所扮演的人物,既有沉静端庄的,又有活泼灵巧的,而且能征惯战,是20世纪10、20年代由王瑶卿开创的,拓展了旦角表演的宽广戏路。四大名旦编创的新戏大部分属于花衫戏,如梅派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尚派的《摩登伽女》、《双阳公主》;程派的《锁麟囊》;荀派的《红楼二尤》等。另有“旗婆旦”,梳旗头,穿旗装,念京韵白,如《四郎探母》的铁镜公主和萧太后等。
4. 刀马旦
刀马旦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年女性人物,扎靠,骑马,一般使用长兵器,马上作战居多,唱念做打各功兼备。如《穆柯寨》的穆桂英、《娘子军》(又名《战金山》)的梁红玉、《马上缘》的樊梨花、《银空山》的代战公主等,亦可应工《扈家庄》的扈三娘、《虹霓关》的东方氏等。
5. 武旦
武旦扮演精通武艺、在剧中以武打表演为主的女性角色。穿短装(战裙战袄、改良软靠类)、系腰巾者居多,不以唱念为重,要具备出手功(打出手)、鼎功(拿大鼎)、走跤功(对打中的托举过人、扛包蹬摔与抛掷技巧,如:过包、转包、跨肩、坐肩提、穿心前扑、背口袋等),扑跌功(翻跟斗、走抢背、倒叉虎、绞柱等),下高功(高台翻下),跷功(踩跷),栏杆功(旧时戏台上设有栏杆,武戏走边时有上栏杆的表演。现代剧场已无此设备,故此项技艺已废),这是与刀马旦所不同之处。刀马旦只要精通靠功、把子功即可承当演出,而武旦则需要具备上述各功才能应付裕如。武旦工本戏有:《盗仙草》的白娘子,《女杀四门》的刘金定等。
6. 老旦
老旦扮演头发黪白或全白的老年妇女,唱念用本嗓,面部化妆施淡彩,旧时即为清水脸。表演中有重唱或重做的不同,但非绝对。主演的有《钓金龟》的康氏,《徐母骂曹》的徐母,配演的有《四郎探母》的佘太君、《龙凤呈祥》的吴国太等。
7. 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旦角各个类别的工本戏,熟悉刀马旦与武旦的区别、青衣与花旦的区别;熟悉《四郎探母》中佘太君见杨四郎的唱词与唱段。
难点:了解花衫中的若干分类,如旗婆旦等。了解《盗仙草》中白素贞对打鹤、鹿二仙的基本动作及招式。
8. 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观看天津青年京剧团演员李洋的作品:《女杀四门》、《盗仙草》
(四)京剧的行当之净行(4学时)
因为这行角色的化妆,脸上都要勾画五颜六色的脸谱,故又称花脸或花面,表演动作较为夸张,唱念嗓音宽粗洪亮,扮演的都是性格豪爽、刚强,或鲁莽、勇猛,或奸诈、凶残的男性人物。主要分为三类:铜锤花脸、架子花脸、武花脸。(铜锤怕黑,架子怕白)
1. 铜锤花脸
重唱工,多扮演将相重臣、性格刚直稳重的人物。因其代表性的角色为《二进宫》的徐彦昭,手持铜锤,故得“铜锤”之称;又因有几个勾黑脸的人物,如包拯、尉迟恭等,故又称这个行当为“黑头”。剧目有《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的徐彦昭、《刺王僚》的姬僚、《锁五龙》的单雄信、《断密涧》的李密,《飞虎山》的李克用、《遇后、龙袍》、《赤桑镇》、《铡美案》、《探阴山》的包拯等。
2. 架子花脸
表演以工架、做表为主,念白重于唱工,扮演的人物,文臣武将、英雄好汉、恶霸强梁、老人少年,无所不包;还承担以曹操为代表的“奸白脸”人物,在做表和舞蹈上都要求甚高。剧目有《盗御马》、《连环套》的窦尔敦、《失街亭》、《斩马谡》的马谡、《野猪林》的鲁智深,《九江口》的张定边,和各种剧中的张飞、李逵、焦赞、马武、牛皋等,以及勾奸白脸(亦称“水白脸”)的曹操、严嵩、潘洪、赵高和勾白脸或红脸的大太监伊立、刘瑾、王振、周监军等。
3. 武花脸
专门扮演有武艺、能打斗的粗犷人物。严格说,武花脸(武净)与武二花(摔打花脸)在应工剧目上是有所分工的。原本由武净担纲的戏,后形成与武生“两门抱”,算作“勾脸武生戏”。如《艳阳楼》的高登、《铁笼山》的姜维、《状元印》的常遇春、《战宛城》的典韦等。
4. 脸谱类型、谱式及辨识
京剧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脸谱大系中的重要分支,既有脸谱的通行,又有其本身特点。它与生角抹彩、旦角拍粉是性质相同的面部化妆手段。从戏剧角度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角度讲,它是图案式的,其谱式图案,按所扮演人物的面容、性格、品质、年龄取意,分为揉、勾、抹、破四大类型:
揉脸,是用手指将样色揉满脸膛,如重眉目、面纹的描画;勾脸,是用毛笔蘸颜色勾眉目、面纹、填充脸膛主色(此为今日京剧脸谱的主要谱式);抹脸,是用毛笔蘸水和白粉,把脸的全部或局部涂抹成白色;破脸,是指面纹、图形左右不对称,亦称歪脸。脸谱研究专家刘曾复说:揉是像真性,勾是指事性,抹是饰伪性,破是贬义性。
脸谱常用颜色有:红、蓝、黑、白、黄、绿、紫、金、银。一般均按人物的品格、性情用色:
红:表示忠义、勇武,如关羽、姜维、关胜
蓝:表示豪爽、骁勇、桀骜不驯,如马武、单雄信、窦尔敦
黑:表示刚毅、耿直或鲁莽而诚挚,如张飞、焦赞、李逵;又表示铁面无私、公正刚直,如包拯
白:水白表示奸诈、多谋,如曹操、潘洪、严嵩;油白表示狂妄骄纵或刚愎自用,如高登、马谡、项羽
黄:表示暴烈、彪悍或工于心计、有凝练之气,如典韦、姬僚、宇文成都
绿:表示粗豪、暴躁、如程咬金(年轻时)、青面虎(许起英)
紫:表示稳健、持重、静穆,如廉颇、专诸、常遇春
金、银:表示庄严、威武,为神佛人物,如杨戬、如来佛勾金脸,木吒勾银脸。
由于每个舞台人物所勾图案、纹样和用色都有一定的规范,形成了一定的谱式,故称之为脸谱,其常用谱式有:
(1)整脸。以一种颜色为主,或红或黑或白,然后勾画出眉眼鼻口的纹理。红整脸,如关羽;黑整脸,如包拯;白整脸,即水白脸,如曹操。
(2)三块瓦脸。用黑色把眉窝、眼窝、鼻窝夸大地勾画出来,在脸膛内填上底色,或红或白,或绿或黄,或蓝或紫。因图案平整得像瓦块一样,故得名,如马谡、专诸、关胜等。
(3)花三块瓦脸。在三块瓦脸的基础上,将纹理和色彩勾画得更复杂花哨,如窦尔敦、曹洪、典韦等。
(4)老三块瓦脸。略同三块瓦,只是将眼梢处勾得下垂一些,加上一个“垂云”形,以示年老,如鲍自安、姬僚、蔡庆等。
(5)六分脸。由整脸转化而来,将眼窝以下的主色,或黑或红或紫色,与脑门的白色构成六四比例,一般为老年正面人物用,如黄盖、徐彦昭、尉迟恭等。
(6)十字门老脸。自脑门顶至鼻尖画一黑色立柱纹,与左右眼梢间的黑色眼窝在眼心处交叉成十字形,用于老年正面人物,如姚期、高旺等。
(7)花十字门脸。除立柱纹与眼窝呈十字形外,构图细节又有各种变化,如张飞、牛皋等。
(8)花碎脸。图形复杂,脸纹细碎,用色花哨,如马武、单雄信、青面虎等。
(9)元宝脸。眉眼以下勾成花脸,额间一片,不勾图形,形似元宝而得名,如颜佩韦《五人义》、候尚官《春秋配》等。
(10) 歪脸。构图不对称,表示五官不端正,或面带伤痕,或行为不良的人物,如刘彪《法门寺》、郑恩《斩黄袍》、祝彪《三打祝家庄》等。
(11) 太监脸。专用于花脸应工的太监,有白、红两色,白的如伊立《黄金台》,红的如刘瑾《法门寺》、王振《忠孝全》等。
(12) 和尚脸。专用于花脸饰演的僧人,如鲁智深《野猪林》、杨延德《五台山》等。
(13) 象形脸。根据神话、小说中的描写,把动物、飞禽的形象图案化,勾于脸上,如孙悟空、猪八戒、金钱豹、蝙蝠精等。
5. 基本要求
(1) 能够区分以唱工为主的铜锤和以做表为主的架子
(2) 了解并说出不少于三出铜锤、架子的工本戏
(3) 能够辨识不少于20张净角脸谱
6. 重点、难点
重点:观看并熟悉包拯戏的代表作、曹操戏的代表作,了解人物性格特点及唱念做表的风格
难点:不同角色的脸谱辨识及相关剧目的故事梗概
(五)京剧的行当之丑行(2学时)
因丑角的化妆,一般都在鼻梁上勾一块粉白,形如豆腐块,故又称小花脸,或三花脸。所扮演的多是性格诙谐或品行不正的一类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三教九流,男女老少,有忠有奸,有愚有贤,有善有恶,性格各异。分文丑、武丑两门:
1. 文丑
表演以滑稽、风趣见长,以插科打诨取胜。
2. 武丑
不仅要有扑跌翻打的武功,还要念白清脆爽利,所以这个行当也称“开口跳”,扮演的多是江湖好汉,侠客义士一类人物,性格精明、机警、语言伶俐爽快、动作轻捷灵敏,能武善战,常以机智诙谐取胜。如《三岔口》的刘利华等。
丑角表演,尤其最重念白,除念京白、韵白、京韵白以外,还有方言白。
3. 基本要求
(1)了解文丑与武丑扮相衣着表演侧重点的不同
(2)了解文丑、武丑的演出剧目名称及故事梗概
4. 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青年演员郭毅、毕玺玺等演出的《坐楼杀惜》中几位主要演员—老生宋江、花脸刘唐、文丑张文远的表演方式
难点:了解文丑的不同分类,如:方巾丑、冠带丑、褶子丑、茶衣丑、老丑、市井丑等。
5. 作业及课外要求:观看并学习周信芳自导自演的京剧电影《乌龙院》,并与现代京剧演出做比较。
(六)京剧声腔与板式(12学时)
京剧的声腔,有二黄、西皮、反二黄、反西皮、四平调、南梆子、高拨子以及一些民间杂曲等。
1. 二黄
二黄腔比较平缓,沉重,有娓娓道来之势,所以二黄的腔调适合表现感慨、忧思、追忆、咏叹等情绪。二黄的板式很丰富,主要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导板、回龙、散板、唢呐二黄等。
(1)二黄原板。原板是二黄腔各种板式的基础,本身也有快慢之分。它是戏中较多运用的板式,一板一眼,近似2/4拍的节奏,用腔平中有奇,常用于表达舒缓的情感,以及叙事、状物、描绘景物等情绪。
《洪洋洞》中杨延昭“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唱段、《搜孤救孤》中程婴的“娘子不必太烈性”唱段、《碰碑》中杨继业的“七郎儿回雁门搬兵求救”唱段、《清官册》中寇准的“接过了夫人酒一樽”唱段、《三娘教子》中薛保的“小东人下学归言语有错”等都是老生的著名二黄原板唱段。
《太真外传》中杨玉环的“昨日宫中何等宠幸”、《生死恨》中韩玉娘的“我虽是女儿家颇有才量”等都是旦角中的著名二黄原板唱段。
《姚期》中姚期的“皇恩浩调老臣龙廷独往”、《铡判官》中包拯的“都只为那柳金蝉屈死可惨”等都是净角中著名二黄原板唱段。
《钓金龟》中康氏的“叫张义我的儿听娘教训”、《赤桑镇》中吴妙贞的“听包拯一席话暗自思想”等都是老旦中的著名唱段。
(2)二黄慢板。此唱段是在二黄原板放慢一倍速度的基础上,增加旋律的板式,一板三眼,近似4/4拍的节奏。板上开口,最后一字落在板上。比慢板速度稍快的称为快三眼。二黄慢板音乐性很强,曲调丰富跌宕,变化多样灵活。常用于表现思虑、回忆、忧愤、抒情、感喟等情绪。快三眼虽然也常用于表现积愤忧思的情感,但又偏于叙述过程,旋律快而不乱,摇曳多姿。
行家常常举三个“一轮明月”的二黄慢板为例,作为慢板中悦耳动听的典型唱段。这三个是:《文昭关》中伍子胥唱的“一轮明月照窗前”;《捉放曹·宿店》中陈宫唱的“一轮明月照窗下”;《清官册》中寇准唱的“一轮明月照窗棂”,都是老生的著名二黄慢板唱段。
(3)二黄快三眼。《洪洋洞》中杨延昭的“自那日朝罢归身染重病”和《宝莲灯》中刘彦昌
的“昔日里有一个孤竹君”,都是为数不多的二黄快三眼名段。
(4)二黄导板、回龙。二黄导板是在一个大唱段前,有个表现激动难抑、感慨万千的上句,属于散板的形式,曲调比较灵活自由,有先导之意,故名导板。如《借东风》中诸葛亮唱的“习天书学兵法犹如反掌”、《碰碑》中杨继业唱的“金乌坠玉兔升黄昏时候”、《逍遥津》中汉献帝唱的“父子们在宫中伤心落泪”等都是著名的老生二黄导板。导板为开唱的上句,接导板的下句叫碰板回龙(简称回龙,下同),然后再接其它板式。(也有个别例外不接回龙直接唱别的板式)。回龙是个曲折起伏的长腔,句式多用垛字句,碰板起唱。如《碰碑》中杨继业唱段“盼娇儿不由人珠泪双流”,《八大锤》中王佐唱段“为国家,秉忠心,食君禄,报王恩,昼夜奔忙”,《战北原》中诸葛亮唱段“受尽那,千辛万苦,得又失,失又得,成败兴衰,千折万磨,不把心灰”等,均为脍炙人口的二黄回龙唱腔。
(5)二黄散板、摇板。散板摇板都是节奏自由、缓慢,有表达悲凄、激愤情绪和叙事的作用。两种板式看似差别不大,实际区别在琴师的伴奏上。二黄散板在胡琴伴奏上是慢拉慢唱;二黄摇板则为紧拉慢唱。《文昭关》中东皋公唱的“将军为何白了髯”、《逍遥津》中汉献帝唱的“又听得宫门外喧哗如雷”是慢拉慢唱的二黄散板;《文昭关》中伍子胥唱的“但愿过得昭关险,吴国借兵报仇冤”、《搜孤救孤》中程婴唱的“哀求娘子舍亲生”是紧拉慢唱的二黄摇板。
(6)反二黄。属于二黄腔的范畴,它的调门比正二黄降低四度,故而扩大了音域,音乐性更强。反二黄强调缠绵悱恻、凄楚苍劲,在悲剧中经常运用这种声腔以增强感人的力度。反二黄具有二黄腔的所有板式,经典唱段为《碰碑》中杨继业的演唱。
2. 西皮
西皮曲调高扬刚劲,明快爽脆,节奏铿锵,有穿透力。常用于表现人物的激昂慷慨、喜悦奔放的心情,同时还用于叙事、吟咏、描绘景色。西皮板式包括:原板、慢板、导板、回龙、二六、流水、快板、散板、摇板等。(反西皮、娃娃调不作要求)
(1)西皮原板。原板是西皮板式的基础,一板一眼,近似2/4拍(请与西皮二六板式相区分)。它用于叙事、状景、交谈、抒发感情,用处极多。如经常演出的《武家坡》中,老生薛平贵演唱的“提起当年泪不干”,《铡美案》中包拯唱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珠帘寨》中李克用唱段“昔日有个三大贤”等,都是著名的西皮原板唱段。
(2)西皮慢板。也称西皮三眼,因为它是一板三眼,近似4/4拍。他是原板在速度上放慢一倍、旋律上加花而形成的。曲调繁复多变,音域广阔曲折,丰富多彩,悦耳耐听,因而成为戏中主要的曲调。如《四郎探母》“坐宫”中杨延辉唱段“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中诸葛亮唱段“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等,都是西皮三眼中脍炙人口的唱段。
(3)西皮导板。西皮导板是戏中经常运用的板式,它都是在一个大唱段之前作为引导出现的。一般多是在角色渲染激愤、暴怒或慌张不安的心绪时运用的。如净角单雄信在《锁五龙》中演唱的“号令一声绑账外”,老旦佘太君在《探母》中演唱的“一见娇儿泪满腮”等,都是逢唱必赢得满场喝彩的西皮导板。
(4)西皮回龙。与二黄回龙相比,西皮回龙非常简单,它只是附在一些板式后面的拖腔,一般只有几个字,用来补充未尽的情绪。
(5)西皮二六。二六是西皮腔中的重要板式,二黄腔中无此板式,有快慢之分。一般而言,二六板式一板一眼,近似2/4拍;快二六是一板无眼,近似1/2拍。二六字多腔少,过门短小,变化灵活巧妙,运用频率很高,所有行当都可以采用。如《空城计》中老生诸葛亮演唱的“我正在城楼观山景”,《霸王别姬》中旦角虞姬演唱的“劝君王饮酒听虞歌”;《断密涧》中净角李密演唱的“李密闻一言无定准”;《辕门射戟》中小生吕布唱的“看过了花笺纸二张”等,都是西皮二六中久唱不衰的精彩唱段。
(6)西皮流水。流水是西皮独有板式,二黄腔无此板式,它是由二六紧缩而成,一板无眼,近似1/4节拍。流水板节奏紧凑,过门短暂,有快流水、慢流水之分。字多腔少,曲调跳跃玲珑,常用于叙述、抒情,宣泄直言无隐、一气呵成的情绪。流水可被所有行当运用,在新老剧目中被广泛应用。
(7)西皮快板。西皮腔独有板式,快板比流水板的节奏、速度更快,有板无眼,层层递进,最适合表现角色慷慨激昂、直抒胸臆、奋力抗辩,甚至气急败坏的心情,为各种行当所运用。
(8)西皮散板和摇板。散板与摇板都是节奏可以自由发挥,演唱者可以根据任务的情绪自由地决定字和腔的长短强弱。二者的区别在伴奏上,与二黄散板摇板类似。摇板和散板在戏中运用得很频繁,表现的内容很宽泛,散板比摇板展示的情感更深厚沉重一些。
(9)反西皮、娃娃调、南梆子、高拨子简单介绍,不作具体要求。
3. 基本要求:
(1)熟悉并掌握西皮与二黄声腔的区别,能够唱出西皮、二黄原板的旋律及过门
(2)熟悉并掌握西皮、二黄原板是如何扩充发展为三眼
(3)熟悉西皮、二黄腔的导板,熟悉并掌握二黄导板接回龙的旋律变化与唱腔
(4)熟悉并掌握西皮二六、流水与快板的节奏与旋律
4. 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并掌握西皮、二黄声腔不同板式节奏与旋律的变化;
难点:以老生、老旦、净角为例,掌握西皮、二黄导板的唱腔,掌握二黄导板接回龙的唱腔;以《失空斩》中诸葛亮唱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为例,熟悉并掌握西皮二六唱腔的板式与旋律。
5. 作业及课外要求:
(1)以二黄原板“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唱段为例为学生开蒙,教唱《搜孤救孤》程婴选段“娘子不必太烈性”
(2)二黄快三眼唱段“臣不奏前三皇后代五帝”、“自那日朝罢归身染重病”
(3)学唱《文昭关》“一轮明月照窗前”选段、《逍遥津》“父子们在宫中伤心落泪”
(4)学唱蒋慕萍版本《碰碑》选段“金乌坠玉兔升黄昏时候”
(5)学唱西皮慢板“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6)学唱“号令一声绑账外”、“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
(七)京剧流派的诞生和发展 (2学时)
20世纪初至30年代,京剧各行当先后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名演员,他们以个人演唱风格的独创性,经过观众的认可及后学者的模仿与师承,形成了个人特色鲜明的表演流派。如以谭鑫培为代表的“谭派”、“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等。京剧表演流派的出现,标志着京剧表演艺术的成熟与繁荣,并对京剧艺术的创作、演出和传承,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1. 四大名旦的产生。
(1)梅兰芳
(2)尚小云
(3)程砚秋
(4)荀慧生
2. 前四大须生
(1)余叔岩
(2)言菊朋
(3)高庆奎
(4)马连良
3. 后四大须生
(1)马连良
(2)谭富英
(3)杨宝森
(4)奚啸伯
4. 武生、红生、净角与老旦流派
(1)杨小楼
(2)周信芳
(3)唐韵笙
(4)金少山、裘盛戎、袁世海
(5)李多奎
(6)萧长华
5. 基本要求
了解不同行当之间流派的先后诞生顺序及传承关系
6. 重点、难点
重点:以某一行当为例,了解不同流派的艺术特点及风格
难点:选取某行当不同流派的某经典唱段,学唱
7. 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课堂分小组作报告,完成对不同流派及知名演员的介绍
(八)当代京剧艺术名家(2学时)
1. 生行演员介绍:于魁智、张克、杜镇杰、李军、李宏图(小生)、王佩瑜等
2. 旦行演员介绍:李胜素、张火丁、迟小秋、常秋月、赵葆秀等
3. 净行演员介绍:方荣翔、康万生、孟广禄、安平等
4. 丑行演员介绍:严庆谷等
5. 基本要求:了解上述演员的师承关系及流派
6.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每个行当内不同艺术家的表演风格及所长
难点:对于不同流派的传承、发展的了解,不同流派的主要传人及目前的中流砥柱,能够说出不同艺术家及其所属流派的擅演剧目
7. 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观看上述不同艺术家、不同流派在相同的擅演剧目中的表演。
三 、教学安排及方式
总学时32学时,其中:讲授18学时,小组报告4学时,综合练习10学时。
序号 | 课程内容 | 学时 | 教学方式 |
1 | 昆曲的没落与京剧的诞生 | 2 | 讲授 |
2 | 生行 | 2 | 讲授 |
3 | 生行 | 2 | 讲授、报告 |
4 | 旦行 | 2 | 讲授 |
5 | 净行与丑行 | 2 | 讲授
|
6
| 脸谱类别与构图 | 2 | 讲授、报告 |
7 | 京剧乐队与吐字行腔 | 2 | 讲授 |
8 | 二黄原板、二黄快三眼 | 2 | 综合练习 |
9 | 二黄慢板 | 2 | 讲授 |
10 | 西皮原板、西皮流水、西皮快板 | 2 | 综合练习 |
11 | 西皮二六、西皮慢板 | 2 | 综合练习 |
12 | 反二黄导板、回龙 | 2 | 综合练习 |
13 | 综合板式名段学唱 | 2 | 综合练习 |
14 | 经典剧目介绍 | 2 | 讲授、报告 |
15 | 京剧流派与艺术家 | 2 | 讲授、报告 |
16 | 总复习 | 2 | 讲授 |
注:教学方式填写“讲授、实验或实践、上机、综合练习、多种形式”。
四、本课程对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贡献点
要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的角度说明本课程对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贡献点,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知识、能力、素质矩阵相对应。
本课程比较系统完善地讲解了构成京剧艺术的各个大要素,删繁就简,对于京剧四功的唱、念、做、打中最重要的唱工重点讲述;对着装、发饰、韵白、乐队、锣鼓套子及胡琴伴奏不做更为具体的专业性要求。为使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艺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响应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号召,本课程的设置能够比较全面地使学生了解国粹、欣赏国粹并有机会亲自学唱经典唱段。
在知识方面,本课程完全从专业要求的角度为学生讲述静态的京剧基础知识,如行当的分类及程式化表演;又从动态的角度讲述西皮、二黄唱腔及不同的板式运用,举例恰当、难度适中,可操作性强,完整并系统地讲述板腔体解构在戏曲艺术中的具体表现,使得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并可从专业角度分析不同的地方戏曲。能力方面突出最易实践操作的唱功,以脍炙人口、传唱久远的经典唱段为例,教学生如何从吐字运气、行腔拖腔、入、放、收等方面亲自体验京剧艺术,并对不同艺术家、不同流派的同一出戏做横向比较。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在系统的选修完本门课程外,能够在京剧艺术的某个行当、某出经典剧目、某个知名艺术家或某个流派上从专业演员或艺术家的角度纵向剖析,基本达到“行家一开口,便知有没有”的标准。
综上,本课程的开设,比较完整的满足了上述要求,不但有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对于我校全面综合的课程建设也有相应的贡献。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最终成绩由平时课堂表现、课程报告、期末小论文组合而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课堂表现成绩:30%。主要考核对每堂课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课程报告成绩:40%。主要考核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总结辨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学生可分组自拟题目或根据任课教师提出的题目撰写课程学习报告,并在一定形式下进行宣讲、答辩,最后评定课程报告成绩。
期末小论文成绩:30%。主要考核京剧基础知识和不同板式、声腔的掌握程度。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京剧唱腔板式解读》上、下册,曹宝荣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
参考书目:
1.《打开京剧之门》,张永和、钮骠、秦华生主编,中华书局
2.《怎样唱好京剧》,张再峰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
3.《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吴小如著,中华书局
4.《京剧二百名段—唱腔·琴谱·剧情》,邵爱生、邵幼生编,武汉出版社
5.《余叔岩“十八张半”唱腔浅析》,舒同林著,天津古籍出版社
七、说明
(一)与相关课程的分工衔接
未先修“京剧入门基础知识”者不得选修“京剧进阶赏析及学唱”
(二)其他说明
本课程为保证教学质量,需教务处协助安排多媒体教室或小剧场等,并控制选课人数上限(欢迎旁听学生)、以保证教学条件,在课程的综合练习及实践部分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单独指导。
(执笔人:吴启瑞 审核人: )
2018年5 月 3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