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学校: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院系: |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
专业大类: | 生命科学 |
课程编号: | LS006002 |
学分: | 1 |
课时: | 16 |
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提出过“人体健康是一切幸福的要素”这精辟论点,而现代科学中,对人类健康关系最大、贡献最为突出的应该算是微生物学了。微生物泛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其应用已涉及医学、轻工、农业及环保等领域。微生物给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从 2003 年的非典型肺炎到 2009 年全球肆虐的 H1N1 甲型流感,知道时至今日依旧盛行的嘉兴H7N9禽流感病毒及抵御抗生素超级细菌的出现,给全球人类的健康带来威胁。在这种形势下,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全校范围内开设了公选课“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理工科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主要源泉。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理工科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讨论稿)中指出, 高等理工科教育要全面服务于国家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近期和远期需要;加大应用性人才培养力度, 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科技专门人才。可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是实现高等理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且, 当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人材培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为此, 近年来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都纷纷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在适当压缩专业必修课, 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同时, 鼓励教师开设学校公共选修课(公选课)。这些对高等学校的全新人材培养模式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公选课是适应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由此可见, 开设公选课《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是时代的要求。 理工科非生物学相关专业对微生物学知识的依赖性的需要。理工科院校内许多非生物学专业与微生物学密切相关, 如食品、环境、制药、矿业、能源、农业工程等, 微生物学是这些相关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科基础之一。这些学科的发展, 除了依赖系统的数、理、化基础知识、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和厚实专业支撑外, 还要依赖于微生物学知识的支持。从近10年学科发展趋势看, 各学科已由纵向深入分化发展为主, 向学科间交叉渗透综合方向发展。许多过去认为是单一学科的科学问题, 已变为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科学问题。科技教育也应适应这一形势, 不断改善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理工科院校中开设《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是顺应这一形势的举措, 有利于非生物学专业的发展和科技人才质量的提高。
结合当前课程中交互的特性以及交互设计的应用现状可以将课程中的交互分为三类人-人交互、学生-内容交互、学生-界面交互。人-人交互包括学生-学生交互以及学生-教师的交互,即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就教学内容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的交流。如在线实时交流聊天室、弹幕等,以及通过论坛、邮件等方式的交流。学生-内容交互是学生与各种学习材料,如文本、音频、视频、图形和图像之间的交互。如测试题、文献、网站等。学生-界面交互是学生与系统界面之间的交互,主要指通过操纵工具或按钮来达到某种目的,方法便捷、界面友好、上手方便。在交互内容完善的基础上,负责人团队录制了全套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视频课程内容,一套以章节形式录制,方便学生系统性学习相关知识点内容;一套以当下流行的微课/慕课形式录制,全部为小知识点视频,方面学生碎片化时间学习及重难点针对性学习。基于此多维度学习平台,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热情、提高线上学习效率,同时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可以针对重难点问题进行讲解,一般性问题可安排学生开展多维度交互式下上学习(下图)。进一步以此确立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和知识意义主动建构者的地位,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
课程编号:LS006002
课程名称: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英文名称: Microorganism and Human Health
学分/学时:1/16 课程性质:选修
适用专业:全校 建议开设学期:1
先修课程:无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作为公选课,其教学目的就是让同学们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掌握常见疾病产生的机理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对自身的健康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对人与微生物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有新的思考。
二、课程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
课程主要讲解微生物和人体病理学基本知识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微生物与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间的关系,初步的对人类健康有所了解,从而达到对自己以及他人的健康有所指导。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该课程是微生物学、免疫学、传染病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具备普通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的普通在校大学生。
(一)引言:1人为什么生病?2什么是微生物(2学时)
本章作为引导章节介绍疾病原因及微生物的特点等。现代医学中的“细菌、病毒和其它一些微生物是引起许多疾病的罪魁祸首”;环保学的“人类生存环境不良化的加剧导致疾病的多发”;心理学的“现代社会人们身心压力加大是致病诱因”等等。人之所以生病,:外因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不利因素,如细菌、病毒、不良环境等等;内因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问题。
1.基本要求
(1)了解人类和疾病的关系、微生物发展史;
(2)掌握微生物的概念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3)熟悉课程内容,为后续知识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重点、难点
重点:微生物的概念及关系
难点:微生物诱发疾病的原因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基础文献阅读
(二)3原核微生物与疾病;4真菌与疾病(2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原核微生物、真菌的结构及致病性原核微生物举例,如:古菌--主要是独立生活的,特别是生活在极端的环境中。细菌--生活方式更为多样,完全独立生活、共生或互生、寄生(专性寄生与兼性寄生)。致 病 细 菌 --- 有许多人类疾病是细菌引起的:鼠疫、斑疹伤寒、 砂眼、 霍乱、破伤风、白喉、 百日咳、淋病、 梅毒、伤寒、 肺炎、肺结核、 细菌性痢疾、 感冒、胃溃疡、关节炎。以及具体举例相关内容。
1.基本要求
(1)了解原核微生物及真菌的基本构造;
(2)掌握致病微生物举例;
(3)熟悉致病微生物特点类群。
2.重点、难点
重点:原核微生物构造
难点:微生物致病性举例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近三年国内外新型微生物致病实例学习
(三)5寄生虫与疾病;6病毒与疾病(2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寄生虫、病毒的结构及致病性原核微生物举例,如:一、病毒的基本构造核酸:基因组,核心:基因组核酸+核酸结核蛋白,衣壳:包裹核酸的蛋白结构,由衣壳粒排列而成包膜:包围在衣壳外的膜结构尖突:病毒表面的突起以及具体举例相关内容等。
1.基本要求
(1)了解寄生虫致病种类;
(2)掌握病毒结构复制;
(3)熟悉致病微生物(寄生虫、病毒)特点类群。
2.重点、难点
重点:寄生虫、病毒致病举例
难点:病毒的结构和复制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雨课堂平台推送习题在线完成
(四)7感染与免疫;8微生物疾病的流行性(2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寄感染免疫三道防线的特点与人类疾病的密切关系,同时介绍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及微生物疾病的发生规律以及具体举例相关内容等。
1.基本要求
(1)了解人类疾病的密切关系;
(2)掌握免疫三道防线的特点;
(3)熟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2.重点、难点
重点:免疫防线的构成及关系
难点: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雨课堂平台推送学习阅读材料在线完成
(五)9诊断、治疗与预防;10结语:微生物与人类未来(2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引起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同时介绍微生物与人类未来密切的关系以及具体举例相关内容等。
1.基本要求
(1)了解微生物疾病的诊断
(2)掌握微生物疾病的治疗;
(3)熟悉微生物疾病的预防。
2.重点、难点
重点:微生物疾病的治疗、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难点:微生物疾病的预防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雨课堂平台推送学习阅读材料在线完成
(六)微生物实验仪器使用及环境微生物培养实验(实验)(2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实验仪器使用及环境微生物培养实验以及具体举例相关内容等。
1.基本要求
(1)了解微生物常见器具使用;
(2)掌握环境微生物培养基本方法;
(3)熟悉无菌操作基本环节。
2.重点、难点
重点:环境微生物培养基本方法
难点:无菌操作技术及原理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形成实验报告
(七)微生物对人类利大还是弊大?(2学时)
导学研讨形式课堂完成,教师辅助。
1.基本要求
(1)了解微生物双面性;
(2)掌握自学导学及深入学习的基本方法;
(3)熟悉平台学习资料的多维度获取。
2.重点、难点
重点:平台学习资料的多维度获取
难点:自学导学及深入学习的基本方法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形成讨论报告
(八)微生物系统知识线上学习(2学时)
线上自学完成,依托《微生物学》在线课程网站、微生物学“雨课堂”微教学平台。
1.基本要求
(1)了解在线学习系统及优势;
(2)掌握在线自学基本方法;
(3)熟悉微生物学科其他理论知识。
2.重点、难点
重点:在线自学基本方法
难点:微生物学科其他理论知识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形成学习论文上交平台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总学时 16 学时,其中:讲授 10 学时,实验 2 学时,研讨 2 学时,线上2 学时。
序号 | 课程内容 | 学时 | 教学方式 |
1 | 引言:1人为什么生病?2什么是微生物 | 2 | 讲授 |
2 | 3原核微生物与疾病;4真菌与疾病 | 2 | 讲授 |
3 | 5寄生虫与疾病;6病毒与疾病 | 2 | 讲授 |
4 | 7感染与免疫;8微生物疾病的流行性 | 2 | 讲授 |
5 | 9诊断、治疗与预防;10结语:微生物与人类未来 | 2 | 讲授 |
6 | 微生物实验仪器使用及环境微生物培养实验(实验) | 2 | 实验 |
7 | 微生物对人类利大还是弊大? | 2 | 讲授/研讨 |
8 | 微生物系统知识线上学习 | 2 | 线上 |
注:教学方式包括面授和线上,其中面授包括: 讲授、实验、上机、实践、研讨五种。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采用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研究论文、线上学习报告、智能化考勤、基于微教学平台的课堂表现、实践动手能力等多维度的因素评价进行考核。这样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死记硬背、为考试而学习的弊病,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养。
考勤:20%。微平台签到。
课堂互动活跃度:20%。通过微助教、雨课堂等现代化网络微教学平台实现。
实验报告:20%。主要考核学生时间认知及动手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课程论文成绩:40%。主要考核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学生可自拟题目或根据任课教师提出的题目撰写课程学习小论文,最后评定课程论文成绩。
过程成绩提交时间和总评成绩计算说明表
序号 | 成绩提交时间 | 名称或说明 |
C1 | 第5次授课后、第6次授课前 | 论文成绩 |
C2 | 第7次授课后,第8次授课前 | 实验成绩 |
C3 | 第8次授课后 | 考勤成绩 |
C4 | 第8次授课后 | 互动成绩 |
总评成绩 = C1*0.4 + C2*0.2+C3*0.2+C4*0.2 |
注:上表用于说明授课过程中分项成绩提交时间,教师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对应成绩,提前或逾期无法提交,一旦提交无法修改。大纲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定义提交成绩的次数、时间和名称或说明,总评成绩计算必须与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中描述的一致。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现代工科微生物学教程》(第一版),谢晖主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1.《Microbiology》LansingM. Prescott, John P. Harley, Donald A. Klein.,McGraw-Hill Press, Fourth Edition
2.《Microbiology》,DaveWessner , Christine Dupont , Trevor Charles,WileyPress, 2013
3.《Burton'sMicrobiology for the Health Sciences》, Paul Engelkirk , Janet Duben-Engelkirk , Robert Fader ,2018
七、说明
(一)与相关课程的分工衔接
生命科学关怀通识性课程、为后续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发酵工程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二)其他说明
(执笔人:谢晖 审核人:陈丹)
2018年7月26日
通过四位一体的立体化、信息化、闭环式、线上、线下、混合交互的多元素微生物学课程学习,使学生深度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更是对知识产生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应用和拓展。项目负责人在生命科学教学权威期刊发表相关理论研究十余篇,在建立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的前提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期末成绩、自主化学习程度具有显著性提升。项目负责人主编的新工科特色系列教材《现代工科微生物学教程》及《现代工科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实体教材及电子资源,在本校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已推广至广大工科兄弟高校使用学习;项目负责人负责建设运行的陕西省虚拟仿真示范课程项目已在全国范围推广免费使用;项目负责人负责主讲的微生物学精品在线课程已向全国共享开放,年学习量超过1.6万人次;项目负责人先后获得陕西省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校级创新教学大赛一等奖、校级优质教学质量一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新实验研发二等奖等多项教学荣誉。上述效果和示范作用为本课程的持续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主讲教师谢晖主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现代工科微生物学教程》,2018
课程章节 | | 文件类型 | | 上传时间 | | 大小 | | 备注 | |
1.1 引言:1人为什么生病?2什么是微生物 |
.mkv
|
2019-06-28 | 42.00MB | ||
.mkv
|
2019-06-28 | 150.84MB | |||
.mp4
|
2019-06-28 | 198.69MB | |||
.mp4
|
2019-06-28 | 198.36MB | |||
.mp4
|
2019-06-28 | 193.97MB | |||
.mp4
|
2019-06-28 | 197.75MB | |||
2.1 微生物实验仪器使用及环境微生物培养实验 |
.mp4
|
2019-06-30 | 197.99M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