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入门基础知识
课程编号:FL006034、 课程名称:《京剧入门基础知识》
英文名称: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BeijingOpera;
学分/学时:1/16 课程性质: 通识课
适用专业:18级本科生 建议开设学期:1-8学期
先修课程:暂无要求
开课单位: 外国语学院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为响应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要求,培养与提升学生对于高雅艺术的欣赏能力,有必要从基础入门知识开始,为学生讲解京剧艺术,并引导学生自发式逐步提高审美能力,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依难易度与教学顺序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首先,为学生讲解京剧艺术如何区别于其它地方剧种并发展、升华为国粹,其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诞生于江苏昆山的“昆曲”这种曲牌体声腔在京剧出现前是如何逐步黯然失色的?徽班进京到底为戏曲的发展带来了何种改变性因素?作为“国剧”的京剧,她的出现和辉煌都不是偶然的,她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她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肥沃的文化土壤,而且有着生动复杂的产生背景和内在的发展逻辑性。
其次,系统地为学生讲解京剧各大要素的基础入门知识—念、唱、做、打,戏装、扮相、人物关系等;从不同于昆曲的曲牌体声腔,至各个地方剧种的板腔体声腔,明确要求学生掌握西皮、二黄板腔体声腔的特点、规律以及不同板式(如原板、流水、快板、慢板、导板、散板等)的变化关系;以京剧唱词念白为基础,使学生熟悉并了解各类经典全本戏、折子戏的历史背景及人物关系、性格特点等,要求学生明确应该从哪里为切入点来欣赏京剧;
第三,使学生熟悉京剧的四个行当(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内不同流派的艺术特色和辨识方法及传承发展关系;熟悉各个派别、各个行当最能体现其艺术特色的传统经典剧目,并且能够对某一特定剧目不同流派及不同演员之间的艺术表演做横向比较及纵向剖析。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为:以艺术范畴内准确规范的定义与描述,全面帮助学生认知京剧这一程式化审美艺术的内在规律,了解组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各类要素,降低了解并欣赏京剧艺术的门槛;再以整体视角观察京剧,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掌握欣赏京剧及其他戏曲艺术的方法并提高审美能力。
二、课程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昆曲的没落与京剧的诞生 ( 2学时)
徽汉京汇合交融的结晶:昆曲不仅是中国戏曲艺术合乎规律的发展,而且是中国古典审美意趣的综合结晶,其美妙多彩,尽展风流,成为雅部的代表。但是物壮则老,到了18世纪乾隆、嘉庆之际,昆曲开始由盛转衰,颓势渐显。随后出现的花部乱弹音,以及徽班进京带来的不同艺术体验,导致京剧的雏形诞生于徽班的摇篮内。京剧形成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的特定历史时期,伴随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激烈,社会生活急遽变化,剧目的风格样式日益丰富,品类越发繁多,且雅俗共赏,趋向于通俗化、大众化。
我国戏曲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剧种能像京剧这样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出生在一个百戏杂陈、昆乱争胜的环境中,能够直接从各种不同类型艺术中汲取营养而茁壮成长。京剧的形成是南北曲融合的产物,徽、汉、京汇合交流的结晶,是宫廷戏剧与民间戏剧的相互渗透,也是花雅之争的重要内容和成果。京剧的形成结束了始于康乾的花雅争胜的局面,标志着古典戏曲的结束,揭开了近代戏曲的篇章,乃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之必然。京剧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而产生而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南北各地观众雅俗共赏的口味。
1.基本要求
(1)了解昆曲的声腔特点
(2)了解“花雅之争”
2.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晚清著名画师沈容圃的画作“同光十三绝”,能明确说出各个演员的名字及擅长剧目。
难点:熟悉“花雅之争”中,作为花部及乱弹音的各类艺术形式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观看由陈凯歌导演,张国荣、张丰毅、巩俐主演的京剧题材电影《霸王别姬》
(二)京剧的行当之生行(4学时)
演的行当,是京剧程式化审美特征的一个重要体现。它既是剧中人物分类的系统,又是表演程式分类的系统。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任务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地位、职业)外,更主要是依据任务的品格、性情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不同予以区分,从戏一开始,就告诉观众谁正谁反、谁好谁坏;而不同行当又各有一套在唱念做打的嗓音、声调、肢体形态呈现上的表演程式和服饰装扮、面容化妆上多种多言的形象程式,区分鲜明,绝不混淆,使舞台上丰富多彩、色彩斑斓、视听美妙、各呈馨逸。这是与外国戏剧表演不同的一个独有特征。
生行:是扮演男性人物的,分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及娃娃生。
1. 老生
又名正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人物,戴髯口,故又称须生、胡子生。老生又细分为:
(1) 安工老生。重唱工,故亦称唱工老生,尤以扮演帝王角色的“王帽老生”为重。
(2) 衰派老生。重做工,故亦称做工老生。
(3) 靠把老生。扎靠持兵器,重工架,有少量武打。
另外,还有扮演有武功或扑跌表演的。
2. 小生
扮演青年男性人物,分为扇子生、纱帽生、穷生、雉尾生及武小生。
(1)扇子生。在表演中往往是手持折扇,故称扇子生,相当于昆曲中的巾生,主要扮演潇洒英俊的少年书生,不戴髯口,多是穿褶子。
(2)纱帽生。亦称袍带生,相当于昆曲中的小官生,以扮演青年文职官员为主,多穿蟒袍或官衣。
(3)穷生。多是先穿富贵衣,头戴高方巾,故称穷生,主要扮演发迹之前穷途落魄的年少书生。
(4)雉尾生。多为穿蟒、扎靠、盔帽上插雉翎的王侯武将人物,故又称翎子生。
(5)武小生。多为武将、豪杰、少年英雄。扎靠的。
小生的唱念,均为真假声,即大小嗓兼用,念韵白,也有念京韵白的。
3. 武生
扮演的都是男性有武艺的将帅和英雄人物,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箭衣武生和勾脸武生。(另有老头武生、娃娃武生)
(1)长靠武生。要顶盔扎靠,穿厚底靴,多使长柄兵器,气势雄伟,工架沉稳,多是身为将帅、能征惯战的人物。
(2)短打武生。身穿短衣裤,薄底靴,戴罗帽,多用短兵器,要求身手轻捷,边式利落,多为身怀武艺的将士、英雄好汉。
(3)箭衣武生。身穿箭衣,厚底靴,介于长靠、短打之间,虽无扎靠的墩实、穿抱衣裤的轻便,却要气魄英伟、舞做稳练,而且唱念较重。
(4)勾脸武生。顾名思义,是要勾绘脸谱的武生角色。有些戏原为武净的本工,后由武生搬演,形成“两门抱”(武生、武净两个行当都要演),在唱念的风格和工架的气势、造型的雄伟上,都具有武净特色。
4. 红生
是或勾、或揉红脸的老生,扮演关羽、赵匡胤一类的人物,老生、武生均可应工。
5. 基本要求
(1)了解老生与小生在唱法、念白方面的特点及区别
(2)了解老生与小生的不同扮相及着装特点
6. 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老生出演的经典剧目,如《四郎探母》、《托兆碰碑》、《甘露寺》、《文昭关》的历史背景、故事梗概;记诵老生唱段的唱词
难点:能够区分安工老生与唱功老生的表演特点与侧重
7. 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观看于魁智版本、张克版本、杜镇杰版本及王佩瑜版本之《四郎探母》;观看不同版本之《文昭关》中伍子胥的表演,熟悉其唱词并逐段抄写记诵。
(三)京剧的行当之旦行(4学时)
旧称占行,是扮演女性人物的,又分青衣、花旦、花衫、刀马旦、武旦、老旦。(另有彩旦,归入丑行)
1. 青衣
青衣又名正旦,因多数是穿青褶子,故得“青衣”之称,旧时也称“青衫子”。主要扮演端庄贞静、大方正派的中青年女性人物,多是贤妻良母,贞妇烈女,以唱工为主,用小嗓,念韵白。
2. 花旦
花旦多穿短衣(裙袄类),以念做主,多念京白,扮演天真活泼、性格爽朗的小姑娘,或泼辣冶荡、举止洒脱的中年妇人。
3. 花衫
花衫是冶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炉的行当,唱念做打并重。所扮演的人物,既有沉静端庄的,又有活泼灵巧的,而且能征惯战,是20世纪10、20年代由王瑶卿开创的,拓展了旦角表演的宽广戏路。
4. 刀马旦
刀马旦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年女性人物,扎靠,骑马,一般使用长兵器,马上作战居多,唱念做打各功兼备。
5. 武旦
武旦扮演精通武艺、在剧中以武打表演为主的女性角色。穿短装(战裙战袄、改良软靠类)、系腰巾者居多,不以唱念为重,要具备出手功(打出手)、鼎功(拿大鼎)、走跤功(对打中的托举过人、扛包蹬摔与抛掷技巧,如:过包、转包、跨肩、坐肩提、穿心前扑、背口袋等),扑跌功(翻跟斗、走抢背、倒叉虎、绞柱等),下高功(高台翻下),跷功(踩跷),栏杆功(旧时戏台上设有栏杆,武戏走边时有上栏杆的表演。现代剧场已无此设备,故此项技艺已废),这是与刀马旦所不同之处。刀马旦只要精通靠功、把子功即可承当演出,而武旦则需要具备上述各功才能应付裕如。
6. 老旦
老旦扮演头发黪白或全白的老年妇女,唱念用本嗓,面部化妆施淡彩,旧时即为清水脸。表演中有重唱或重做的不同,但非绝对。
7. 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旦角各个类别的工本戏,熟悉刀马旦与武旦的区别、青衣与花旦的区别;熟悉《四郎探母》中佘太君见杨四郎的唱词与唱段。
难点:了解花衫中的若干分类,如旗婆旦等。了解《盗仙草》中白素贞对打鹤、鹿二仙的基本动作及招式。
8. 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观看天津青年京剧团演员李洋的作品:《女杀四门》、《盗仙草》
(四)京剧的行当之净行(4学时)
因为这行角色的化妆,脸上都要勾画五颜六色的脸谱,故又称花脸或花面,表演动作较为夸张,唱念嗓音宽粗洪亮,扮演的都是性格豪爽、刚强,或鲁莽、勇猛,或奸诈、凶残的男性人物。主要分为三类:铜锤花脸、架子花脸、武花脸。(铜锤怕黑,架子怕白)
1. 铜锤花脸
重唱工,多扮演将相重臣、性格刚直稳重的人物。因其代表性的角色为《二进宫》的徐彦昭,手持铜锤,故得“铜锤”之称;又因有几个勾黑脸的人物,如包拯、尉迟恭等,故又称这个行当为“黑头”。
2. 架子花脸
表演以工架、做表为主,念白重于唱工,扮演的人物,文臣武将、英雄好汉、恶霸强梁、老人少年,无所不包;还承担以曹操为代表的“奸白脸”人物,在做表和舞蹈上都要求甚高。
3. 武花脸
专门扮演有武艺、能打斗的粗犷人物。严格说,武花脸(武净)与武二花(摔打花脸)在应工剧目上是有所分工的。原本由武净担纲的戏,后形成与武生“两门抱”,算作“勾脸武生戏”。如《艳阳楼》的高登、《铁笼山》的姜维、《状元印》的常遇春、《战宛城》的典韦等。
4. 脸谱类型、谱式及辨识
京剧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脸谱大系中的重要分支,既有脸谱的通行,又有其本身特点。它与生角抹彩、旦角拍粉是性质相同的面部化妆手段。从戏剧角度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角度讲,它是图案式的,其谱式图案,按所扮演人物的面容、性格、品质、年龄取意,分为揉、勾、抹、破四大类型:
揉脸,是用手指将样色揉满脸膛,如重眉目、面纹的描画;勾脸,是用毛笔蘸颜色勾眉目、面纹、填充脸膛主色(此为今日京剧脸谱的主要谱式);抹脸,是用毛笔蘸水和白粉,把脸的全部或局部涂抹成白色;破脸,是指面纹、图形左右不对称,亦称歪脸。脸谱研究专家刘曾复说:揉是像真性,勾是指事性,抹是饰伪性,破是贬义性。
基本要求
(1) 能够区分以唱工为主的铜锤和以做表为主的架子
(2) 了解并说出不少于三出铜锤、架子的工本戏
(3) 能够辨识不少于20张净角脸谱
5. 重点、难点
重点:观看并熟悉包拯戏的代表作、曹操戏的代表作,了解人物性格特点及唱念做表的风格
难点:不同角色的脸谱辨识及相关剧目的故事梗概
(五)京剧的行当之丑行(2学时)
因丑角的化妆,一般都在鼻梁上勾一块粉白,形如豆腐块,故又称小花脸,或三花脸。所扮演的多是性格诙谐或品行不正的一类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三教九流,男女老少,有忠有奸,有愚有贤,有善有恶,性格各异。分文丑、武丑两门:
1. 文丑
表演以滑稽、风趣见长,以插科打诨取胜。
2. 武丑
不仅要有扑跌翻打的武功,还要念白清脆爽利,所以这个行当也称“开口跳”,扮演的多是江湖好汉,侠客义士一类人物,性格精明、机警、语言伶俐爽快、动作轻捷灵敏,能武善战,常以机智诙谐取胜。如《三岔口》的刘利华等。
丑角表演,尤其最重念白,除念京白、韵白、京韵白以外,还有方言白。
3. 基本要求
(1)了解文丑与武丑扮相衣着表演侧重点的不同
(2)了解文丑、武丑的演出剧目名称及故事梗概
4. 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青年演员郭毅、毕玺玺等演出的《坐楼杀惜》中几位主要演员—老生宋江、花脸刘唐、文丑张文远的表演方式
难点:了解文丑的不同分类,如:方巾丑、冠带丑、褶子丑、茶衣丑、老丑、市井丑等。
5. 作业及课外要求:观看并学习周信芳自导自演的京剧电影《乌龙院》,并与现代京剧演出做比较。
(六)京剧声腔与板式(12学时)
京剧的声腔,有二黄、西皮、反二黄、反西皮、四平调、南梆子、高拨子以及一些民间杂曲等。
1. 二黄
二黄腔比较平缓,沉重,有娓娓道来之势,所以二黄的腔调适合表现感慨、忧思、追忆、咏叹等情绪。二黄的板式很丰富,主要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导板、回龙、散板、唢呐二黄等。
2. 西皮
西皮曲调高扬刚劲,明快爽脆,节奏铿锵,有穿透力。常用于表现人物的激昂慷慨、喜悦奔放的心情,同时还用于叙事、吟咏、描绘景色。西皮板式包括:原板、慢板、导板、回龙、二六、流水、快板、散板、摇板等。(反西皮、娃娃调不作要求)
3. 基本要求:
(1)熟悉并掌握西皮与二黄声腔的区别,能够唱出西皮、二黄原板的旋律及过门
(2)熟悉并掌握西皮、二黄原板是如何扩充发展为三眼
(3)熟悉西皮、二黄腔的导板,熟悉并掌握二黄导板接回龙的旋律变化与唱腔
(4)熟悉并掌握西皮二六、流水与快板的节奏与旋律
4. 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并掌握西皮、二黄声腔不同板式节奏与旋律的变化;
难点:以老生、老旦、净角为例,掌握西皮、二黄导板的唱腔,掌握二黄导板接回龙的唱腔;以《失空斩》中诸葛亮唱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为例,熟悉并掌握西皮二六唱腔的板式与旋律。
5. 作业及课外要求:
(1)以二黄原板“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唱段为例为学生开蒙,教唱《搜孤救孤》程婴选段“娘子不必太烈性”
(2)二黄快三眼唱段“臣不奏前三皇后代五帝”、“自那日朝罢归身染重病”
(3)学唱《文昭关》“一轮明月照窗前”选段、《逍遥津》“父子们在宫中伤心落泪”
(4)学唱蒋慕萍版本《碰碑》选段“金乌坠玉兔升黄昏时候”
(5)学唱西皮慢板“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6)学唱“号令一声绑账外”、“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
(七)京剧流派的诞生和发展 (2学时)
20世纪初至30年代,京剧各行当先后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名演员,他们以个人演唱风格的独创性,经过观众的认可及后学者的模仿与师承,形成了个人特色鲜明的表演流派。如以谭鑫培为代表的“谭派”、“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等。京剧表演流派的出现,标志着京剧表演艺术的成熟与繁荣,并对京剧艺术的创作、演出和传承,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1. 四大名旦的产生。
2. 前四大须生
3. 后四大须生
4. 武生、红生、净角与老旦流派
5. 基本要求
了解不同行当之间流派的先后诞生顺序及传承关系
6. 重点、难点
重点:以某一行当为例,了解不同流派的艺术特点及风格
难点:选取某行当不同流派的某经典唱段,学唱
7. 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课堂分小组作报告,完成对不同流派及知名演员的介绍
(八)当代京剧艺术名家(2学时)
1. 生行演员介绍:于魁智、张克、杜镇杰、李军、李宏图(小生)、王佩瑜等
2. 旦行演员介绍:李胜素、张火丁、迟小秋、常秋月、赵葆秀等
3. 净行演员介绍:方荣翔、康万生、孟广禄、安平等
4. 丑行演员介绍:严庆谷等
5. 基本要求:了解上述演员的师承关系及流派
6.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每个行当内不同艺术家的表演风格及所长
难点:对于不同流派的传承、发展的了解,不同流派的主要传人及目前的中流砥柱,能够说出不同艺术家及其所属流派的擅演剧目
7. 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观看上述不同艺术家、不同流派在相同的擅演剧目中的表演。
三 、教学安排及方式
总学时32学时,其中:讲授18学时,小组报告4学时,综合练习10学时。
序号 | 课程内容 | 学时 | 教学方式 |
1 | 昆曲的没落与京剧的诞生 | 2 | 讲授 |
2 | 生行 | 2 | 讲授 |
3 | 生行 | 2 | 讲授、报告 |
4 | 旦行 | 2 | 讲授 |
5 | 净行与丑行 | 2 | 讲授
|
6
| 脸谱类别与构图 | 2 | 讲授、报告 |
7 | 京剧乐队与吐字行腔 | 2 | 讲授 |
8 | 二黄原板、二黄快三眼 | 2 | 综合练习 |
注:教学方式填写“讲授、实验或实践、上机、综合练习、多种形式”。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最终成绩由平时课堂表现及出勤、课程报告、期末小论文组合而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课堂表现及出勤成绩:30%。主要考核对每堂课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
课程作业成绩:40%。主要考核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总结辨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学生可分组自拟题目或根据任课教师提出的题目撰写课程学习报告,并在一定形式下进行宣讲、答辩,最后评定课程报告成绩。
期末小论文成绩:30%。主要考核京剧基础知识和不同板式、声腔的掌握程度。
过程成绩提交时间和总评成绩计算说明表
序号 | 成绩提交时间 | 名称或说明 |
C1 | 第1次授课后、第2次授课前 | 作业1 |
C2 | 第3次授课后、第4次授课前 | 作业2 |
C3 | 第5次授课后、第6次授课前 | 作业3 |
C4 | 第7次授课后、第8次授课前 | 作业4 |
论文 | 第8次授课前 | 期末小论文 |
课堂 | 出勤 | 课堂表现及出勤 |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京剧唱腔板式解读》上、下册,曹宝荣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
参考书目:
1.《打开京剧之门》,张永和、钮骠、秦华生主编,中华书局
2.《怎样唱好京剧》,张再峰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
3.《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吴小如著,中华书局
4.《京剧二百名段—唱腔·琴谱·剧情》,邵爱生、邵幼生编,武汉出版社
5.《余叔岩“十八张半”唱腔浅析》,舒同林著,天津古籍出版社
六、说明
(一)与相关课程的分工衔接
暂无要求
(二)其他说明
本课程为保证教学质量,请教务处协助安排设备条件良好的多媒体教室,包括但不限于投影、音响设备、无线麦克风等,并控制选课人数上限(欢迎旁听学生)、以保证教学条件,在课程的综合练习及实践部分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单独指导。
(执笔人:吴启瑞 审核人: )
2018年8 月 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