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学校: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院系: | 机电工程学院 |
课程编号: | ME5101L |
学分: | 2.5 |
课程编号:ME5101
课程名称:机电装备振动分析 英文名称:Vibration Analysis for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s
学分/学时:2.5/40(34+4+8) 课程性质:专业特色课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建议开设学期:第五学期
先修课程:线性代数、材料力学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1.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机械装备中的振动问题关系到其能否正常运行。本课程着重介绍机电装备中的振动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包括单自由度,两自由度,多自由度的基本振动机理及振动分析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初步掌握振动的基本理论和分析计算方法,了解振动的基本特性,理解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和模态概念,为今后处理机电装备中的振动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掌握单自由度系统及多自由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
教学目标2:掌握振动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将其应用于振动问题的建模、计算和求解;
教学目标3:熟悉机电装备的振动机理,具备初步的振动分析计算及隔振设计能力;
教学目标4:掌握振动系统的模态计算和分析方法,将其应用于复杂振动系统的模态分析,并利用现代工具实现相关分析和计算;
教学目标5:能对机电装备中复杂振动问题进行分析计算,并对结果进行完善和改进,撰写规范的分析报告。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1. 工程知识 | 1.1 掌握数学、物理基础知识及理论,能将其用于机械工程问题的建模、计算和求解。 | 课程目标1 |
1.2 掌握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知识,能将其用于复杂机械工程问题设计方案表达、力学计算分析。 | 课程目标2
| |
2. 问题分析 | 2.2 能对机电系统和部件设计、制造工艺、运动控制等复杂工程问题选用合适的方法建立分析模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完善或改进。 | 课程目标3
|
5.使用现代工具: | 5.3 能够应用工程软件对机电系统的性能和结构进行仿真建模和求解,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 课程目标4
|
10. 沟通: | 10.3 能够理解和撰写效果良好的报告和设计文件,进行有效的陈述发言 | 课程目标5 |
3.课程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
课程具体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
一、理论教学
(一) 机械振动学基础(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
了解振动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目的。
1)基本要求
(1)了解机械振动的基本概念及构成机械振动系统的基本元素;
(2)了解工程中常见的几类机械系统振动问题;
(3)掌握简谐振动、周期振动、简谐振动的合成;
(4)掌握自由度、广义坐标的概念。
2)重点、难点
重点:简谐振动、周期振动。
难点:简谐振动的合成。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课后习题,复习傅里叶级数。
(二)单自由度系统(1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学习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及强迫振动。
1)基本要求
(1) 掌握无阻尼单自由度自由振动系统的建模与分析、对初始条件的响应;
(2)掌握等效质量、等效刚度、能量法;
(3)掌握有阻尼单自由度自由振动系统的建模与分析,对初始条件的响应。
(4)掌握简谐激励(简谐激励力、旋转不平衡质量、基础运动)下的强迫振动;
(5)了解隔振概念和振动测试仪器;
(6)掌握非简谐激励(周期、非周期)下的系统响应;
(7)了解脉冲响应函数、频响函数。
2)重点、难点
重点:固有频率的概念。
难点:非周期激励下的系统响应。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课后习题,复习材料力学、卷积。
(三)两自由度系统(8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学习两自由度系统的固有模态振动及稳态响应。
1)基本要求
(1)掌握无阻尼两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对初始条件的响应;
(2)了解主坐标、耦合的概念;
(3)掌握无阻尼两自由度系统的强迫振动;
(4)了解无阻尼吸振器;
(5)了解有阻尼两自由度系统及有阻尼吸振器;
(6)了解位移方程。
重点:无阻尼两自由度系统、振型的概念。
难点:有阻尼两自由度系统。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课后习题,复习线性代数。
(四)多自由度系统(1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4、5)
学习多自由系统的振动机理。
1)基本要求
(1)掌握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牛顿第二定律、Lagrange方程,影响系数法);
(2)掌握无阻尼多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模态的概念,系统对初始条件的响应;
(3)掌握无阻尼多自由度系统振型的正交性、主坐标;
(4)了解半确定系统、等频率系统;
(5)掌握无阻尼多自由度系统的强迫振动;
(6)掌握模态分析法;
(7)了解有阻尼多自由度系统。
2)重点、难点
重点:模态的概念、模态分析法。
难点:有阻尼多自由度系统。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课后习题,了解复模态理论。
二、实验教学
《机电装备振动分析》课程实验是本课程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通过实验,使学生熟悉一些与本课程有关的实验设备、掌握最基础的实验方法及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起到巩固和加深的作用,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今后从事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实验内容
具体实验内容见下表。
序号 | 实验项 目名称 | 实验内容提要 | 学时 分配 | 实验 属性 | 实验 类型 | 实验 要求 | 支撑课程目标 |
1 | 模态参数测定 | 初步了解《机电装备振动分析》课程所讲述的多自由度系统特点及其各阶模态频率、模态振型的概念;了解模态频率计模态振型的测定方法。 | 2 | 专 业 特 色 | 演示/验证 | 必做 | 课 程 目 标 3 |
2 | 阻尼实验 | 学习阻尼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系统稳态响应的基本原理;了解阻尼对系统响应的影响,利用半功率点法进行阻尼估算
| 2 | 演示/验证 | 必做 |
(二)实验评分标准
《机电装备振动分析实验报告》实验成绩评分标准表 | |||
序号 | 评分点 | 分值 | 评分细则 |
1 | 实验预习 | 10 | 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课前复习,考核学生对所做试验的预习情况 |
2 | 实验操作 | 10 | 要求学生详细了解实验仪器名称及规格型号,考核学生对振动实验仪器操作掌握的程度 |
4 | 实验态度和表现 | 10 | 考核学生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
5 | 实验报告 | 70 | 学生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要求页面整洁,图表规范,做到语言表达准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考核学生撰写报告,归纳、总结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三、实践教学
《机电装备振动分析》课程实践是本课程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通过实践,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系统分析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建立模型、运用现代工具、创新、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起到巩固和加深的作用,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今后从事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实践内容
具体实践内容见下表。
序号 | 实践项 目名称 | 实践内容提要 | 学时 分配 | 实践 属性 | 实践 类型 | 实践 要求 | 支撑课程目标 |
1
| 复杂结构模态分析 | 利用现代软件平台和仿真,对复杂结构进行振动与动力学建模,计算结构的模态频率与振型,并对结构的模态参数进行分析,了解结构的动力特性。 | 8 | 专 业 特 色 | 综合 | 必做 | 课 程 目 标 4、5 |
(二)实践评分标准
(1)报告的书写规范(10分)
1)字体统一、标题显著、公式编辑规范、图表规范,整体排版统一 ( 4分)
2)行文逻辑严谨,顺畅 (注意运用专业术语进行分析,尽量减少不规范的行文语言、语气和语调) ( 4分)
3)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 (对别人工作的引用,务必表明出处) ( 2分)
(2)实践报告的内容(70分)
1)封面、目录以及参考文献(5分)
2)研究问题的表述(10分)
a.要求查阅资料,了解所研究对象的应用范围、发展现状以及其中所涉及的振动问题。(5分)
b.要求用专业术语对问题进行准确的描述(5分 )
3)数学力学建模及模态分析过程(50分)
a.分析研究对象,进行问题合理的简化,建立相应的力学与数学模型,并说明简化的理由(10分)
b.在所建立的振动动力学模型基础上,进行模态分析(要求详细描述模态计算与分析过程,要求列出所得到的模态参数,其中振型需要另外以图形方式给出。)(30分)
c.软件仿真与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需要对编程仿真过程以及涉及到的实验测试过程进行描述)(10分)
4)实践心得,要求描述在实践过程中的心得,遇到困难,以及团队的合作(5分)
(3)过程检查成绩( 20分):根据每次实践检查中组员现场表现、对所实践问题表述与思考的能力,小组的团队
四、教学安排及方式
总学时40学时,其中:讲授34学时,实验4学时,实践8学时。
序号 | 课程内容 | 学时 | 教学方式 |
1 | 机械振动学基础 | 2 | 讲授 |
2 | 单自由度系统 | 12 | 讲授,讨论 |
3 | 两自由度系统 | 8 | 讲授 |
4 | 多自由度系统 | 12 | 讲授,讨论 |
5 | (1)模态参数测定 | 4 | 实验 |
(2)隔振实验 | |||
6 | 复杂结构模态分析 | 8 | 实践 |
注:教学方式填写“讲授、实验或实践、上机、综合练习、多种形式”。
五、本课程对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贡献点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实验、实践等教学手段和形式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授、提问、讨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讨论、网络答疑、解题指导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机械振动学课程的体系、主线,主要内容、原理和分析方法,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好振动分析及动力学的理论基础,并使他们受到必要的基本技能的训练。振动分析课程知识覆盖面广,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学习机电装备振动分析课程,对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验教学环节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动手,了解振动测试系统组成,掌握基本振动测试仪器的使用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振动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对复杂结构的模态分析,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机电装备中振动问题的认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振动在机电装备领域中的应用,了解机械振动技术对现代机电装备发展的作用,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机械振动基础知识为专业学习服务。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机电装备方面的工作打好动力学理论基础,并使他们受到必要的基本技能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六、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最终成绩由实验成绩(10%)、实践成绩20%)和课堂成绩(70%)组成,其中课堂成绩包含平时成绩(20%)和卷面成绩(80%),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平时成绩:20%。主要考核对每堂课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分析复杂振动工程问题的技能。
卷面成绩:80%。主要考核机械振动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书面考试形式。题型为:简答题和计算题等。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
| 考核/评价环节 | 分值 | 考核/评价细则 | 对应的课程目标 | ||
课堂成绩 (70%)
| 平时成绩 | 100分 | 主要考核学生对每节课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计算全部作业的平均成绩,以14%计入总成绩。 | 目标1(50)、2(50)
| ||
卷面成绩 | 100分 | 主要考核学生对振动基本概念、振动基本理论以及综合分析计算能力,以56%计入总成绩 | 目标1(25)、2(25)、3(25)、4(25) | |||
实验成绩 (10%) | 实验报告 | 100分 | 主要考核实验完成情况、对测试数据的归纳与整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等,以10%计入总成绩。 | 目标3(100)
| ||
实践成绩 (20%) | 大报告 | 100分 | 主要考核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20%计入总成绩。
| 目标4(50)、5(50) |
七、教学环节评分标准
1. 作业评分标准
考核内容 | 优(90-100) | 良(80-89) | 中(70-79) | 及格(60-69) | 不及格(<60) |
建模、计算、分析过程(80%) | 过程完整、步骤清晰,正确率超过90%。 | 过程完整、步骤基本清晰,正确率超过80%。 | 过程不够完整、步骤清晰度一般,正确率超过70%。 | 过程不完整、步骤不清晰,正确率超过60%。 | 过程很不清楚、完整,正确率低于60%。 |
工作态度(20%) | 书写认真、工整 | 书写基本认真、基本工整 | 书写认真工整度中等 | 书写基本合格。 | 书写潦草, |
2.实验成绩评分标准
考核内容 | 优(90-100) | 良(80-89) | 中(70-79) | 及格(60-69) | 不及格(<60) |
实验预习 | 学生对实验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在实验之前充分了解 | 学生对实验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在实验之前基本了解,存在个别盲点 | 学生对实验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在实验之前了解,存在少数盲点 | 学生对实验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在实验之前部分了解,存在部分盲点 | 学生对实验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在实验之前未作预习 |
实验操作 | 学生对振动实验仪器操作熟练掌握 | 学生对振动实验仪器操作基本掌握 | 学生对振动实验仪器操作存在少数误操作 | 学生对振动实验仪器操作存在部分误操作 | 学生对振动实验仪器操作掌握不够,不能独立操作 |
实验态度和表现 | 工作作风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 工作基本认真细致 | 工作基本认真,不够细致 | 工作不够认真细致 | 工作态度不认真 |
实验报告 | 报告页面整洁,图表规范,语言表达准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 报告页面整洁,图表基本规范,语言表达基本准确,结构基本严谨,条理基本清楚 | 报告页面基本整洁,图表、语言表达、结构严谨度有所欠缺 | 报告页面基本整洁,图表、语言表达、结构严谨度有较大欠缺 | 报告页面不整洁,图表、语言表达、结构严谨度钧不符合要求 |
3. 实践成绩评分标准
考核内容 | 优(90-100) | 良(80-89) | 中(70-79) | 及格(60-69) | 不及格(<60) |
报告的书写规范 | 排版规范,行文逻辑严谨,参考文献引用正确 | 排版规范,行文逻辑基本严谨,参考文献引用基本正确 | 排版基本规范,行文逻辑、参考文献引用有所欠缺 | 排版基本规范,行文逻辑、参考文献引用有较多错误 | 排版不规范,行文逻辑混乱、参考文献引用不正确 |
实践报告的内容 | 封面、目录以及参考文献齐全,研究问题表述清楚,数学力学建模及模态分析过程正确,实践心得描述充分
| 封面、目录以及参考文献基本齐全,研究问题表述基本清楚,数学力学建模及模态分析过程基本正确,实践心得描述基本充分
| 封面、目录以及参考文献基本齐全,研究问题表述基本清楚,数学力学建模及模态分析过程有少数错误,实践心得描述基本充分 | 封面、目录以及参考文献基本齐全,研究问题表述基本清楚,数学力学建模及模态分析过程基本有部分错误,实践心得描述不够充分
| 封面、目录以及参考文献不齐全,研究问题表述不清楚,数学力学建模及模态分析过程不正确,实践心得描述缺乏
|
过程检查成绩 | 现场表现优秀、具有所实践问题表述与思考的能力,有团队精神
| 现场表现良好、基本具有所实践问题表述与思考的能力,有一定的团队精神
| 现场表现中等、基本具有所实践问题表述与思考的能力,有一定团队精神
| 现场表现基本合格、基本具有所实践问题表述与思考的能力,有一定团队精神
| 现场表现不合格、不具有所实践问题表述与思考的能力,无法与团队合作
|
4. 课程考试评分标准
考核内容 | 考核形式 | 评价标准 | 比例 |
掌握单自由度系统及多自由度系统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振动问题的建模、计算和求解 | 开卷,包括基础知识、概念题和分析计算题。 | 按标准答案得分率进行评价。 | 30 |
掌握振动系统的建模及分析方法,掌握机电装备的振动机理,具备初步的振动分析计算能力 | 开卷,包括概念题和分析计算题。 | 按标准答案得分率进行评价。 | 45 |
掌握振动系统的模态计算和分析方法,将其应用于振动系统的模态分析 | 开卷,综合分析及计算题。 | 按标准答案得分率进行评价。。 | 25 |
八、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机械振动学》(第二版),程耀东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书目:
8、说明
(一)与相关课程的分工衔接
在讲授本门课程前,学生应完成《材料力学》、《线性代数》、《理论力学》等课程的学习。此课程应在《有限单元法》之前开设。
(二)其他说明
无
(执笔人:徐亚兰仇原鹰 审核人:朱敏波)
2019年8月26日
教材:
《机械振动学》(第二版),程耀东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书目:
课程章节 | | 文件类型 | | 上传时间 | | 大小 | | 备注 | |
1.1 机械振动系统的定义及学习目的 |
.pptx
|
2019-08-27 | 1.40MB | ||
.work
|
2019-08-27 | 0.00KB | |||
1.2 机械振动的分类 |
.pptx
|
2019-08-27 | 285.41KB | ||
.work
|
2019-08-27 | 0.00KB | |||
1.3 机械振动问题及解决方法 |
.pptx
|
2019-08-27 | 128.88KB | ||
1.4 振动系统构成的基本元素 |
.pptx
|
2019-08-29 | 272.27KB | ||
.work
|
2019-08-29 | 0.00KB | |||
.work
|
2019-08-29 | 0.00KB | |||
1.5 简谐振动 |
.pptx
|
2019-08-27 | 1.32MB | ||
.work
|
2019-08-27 | 0.00KB | |||
1.6 周期振动 |
.pptx
|
2019-08-27 | 1.31MB | ||
.work
|
2019-08-27 | 0.00KB | |||
1.7 自由度与广义坐标 |
.pptx
|
2019-08-27 | 73.28KB | ||
.work
|
2019-08-27 | 0.00KB | |||
1.8 线性系统 |
.pptx
|
2019-08-27 | 84.27KB | ||
.work
|
2019-08-27 | 0.00KB | |||
2.1 无阻尼自由振动 |
.pptx
|
2019-08-27 | 602.50KB | ||
.work
|
2019-08-27 | 0.00KB | |||
2.2 能量法 |
.pptx
|
2019-08-27 | 298.93KB | ||
.work
|
2019-08-27 | 0.00KB | |||
2.3 有阻尼自由振动 |
.pptx
|
2019-08-27 | 620.72KB | ||
.work
|
2019-08-27 | 0.00KB | |||
2.4 简谐激励作用下的稳态响应 |
.pptx
|
2019-08-27 | 9.40MB | ||
.work
|
2019-08-27 | 0.00KB | |||
2.5 周期激励下的稳态响应 |
.pptx
|
2019-08-27 | 220.52KB | ||
.work
|
2019-08-27 | 0.00KB | |||
2.6 非周期激励下的强迫振动 |
.pptx
|
2019-08-27 | 323.27KB | ||
.work
|
2019-08-27 | 0.00KB | |||
3.1 无阻尼系统的自由振动-视频 |
.pptx
|
2019-08-27 | 605.67KB | ||
.mp4
|
2019-08-27 | 21.82MB | |||
.work
|
2019-08-27 | 0.00KB | |||
3.2 广义坐标与耦合 |
.pptx
|
2019-08-27 | 199.83KB | ||
.work
|
2019-08-27 | 0.00KB | |||
3.3 无阻尼强迫振动 |
.ppt
|
2019-09-02 | 22.42MB | ||
.work
|
2019-09-02 | 0.00KB | |||
3.4 无阻尼动力吸振器 |
.ppt
|
2019-09-02 | 11.49MB | ||
.work
|
2019-09-02 | 0.00KB | |||
3.5 有阻尼振动 |
.ppt
|
2019-09-02 | 3.43MB | ||
.work
|
2019-09-02 | 0.00KB | |||
3.6 有阻尼吸振器 |
.ppt
|
2019-09-02 | 3.44MB | ||
3.7 位移方程 |
.ppt
|
2019-09-02 | 3.52MB | ||
.work
|
2019-09-02 | 0.00KB | |||
4.1 Lagrange方程 |
.pptx
|
2019-08-27 | 8.51MB | ||
4.2 多自由度系统的固有振动 |
.pptx
|
2019-08-27 | 31.41MB | ||
.work
|
2019-08-27 | 0.00KB | |||
4.3 固有模态振型的正交性 |
.pptx
|
2019-08-27 | 30.63MB | ||
.work
|
2019-08-27 | 0.00KB | |||
4.4 无阻尼系统对初始条件的响应(自由振动) |
.pptx
|
2019-08-27 | 26.59MB | ||
.work
|
2019-08-27 | 0.00KB | |||
4.5 无阻尼系统的强迫响应与模态分析方法 |
.pptx
|
2019-08-27 | 26.68MB | ||
.work
|
2019-08-27 | 0.00KB | |||
4.6 半确定系统( 频率方程的零根情形) |
.pptx
|
2019-08-27 | 7.81MB | ||
4.7 等固有频率的系统(频率方程的重根情形) |
.pptx
|
2019-08-27 | 10.55MB | ||
4.8 有阻尼系统 |
.pptx
|
2019-08-27 | 4.72MB | ||
5.1 实验1 |
.pptx
|
2019-10-30 | 2.84MB | ||
.docx
|
2019-10-30 | 70.79KB | |||
5.2 实验2-视频 |
.mp4
|
2019-11-19 | 270.23MB | ||
.docx
|
2019-11-19 | 89.02KB | |||
.docx
|
2019-11-19 | 51.01KB | |||
6.1 实践任务 |
.docx
|
2019-11-06 | 168.71KB | ||
6.2 评分细则 |
.docx
|
2019-11-06 | 19.89K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