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学校: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院系: | 人文学院 |
课程编号: | HA5130L |
学分: | 2.0 |
《中西哲学比较》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HA5130L
课程名称:中西哲学比较 英文名称: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学分/学时:2/32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哲学/汉语言文学/录音艺术 开设学期: 第7学期
先修课程: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 开课单位:人文学院
现代西方哲学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中西哲学比较”是一门基础性的专业选修课。比较哲学是哲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和路径。在当前国际化和全球化背景和世界哲学的视野下,专业内的跨文化交流与研究越来越成为一种通行且有效的哲学研究方法和路径,作为哲学专业的本科生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本科生,了解并掌握这一方法和路径是必要的。
教学目标与任务:掌握中西哲学比较的基本方法,学会特定主题的哲学比较切入点;了解中西哲学比较的基本现状;理解中西哲学的异同;了解西方汉学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贡献和基本成果;掌握当前中国哲学界在中西哲学比较方面的研究现状;掌握基本的哲学思想和理论,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和逻辑线索;培养学生世界哲学的宏阔视野,以及在此视野中把握哲学智慧的能力。
二、课程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导言 中西哲学比较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2学时)
1. 基本要求:
学生要掌握中西哲学比较的研究对象,即在熟悉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的基本前提之下,对中西哲学中的相关论题有无比较的可能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中西哲学比较的基本方法,如诠释学的方法(伽达默尔),迂回与进入的方法(朱利安),文本比较的方法等等。
2.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哲学史与西方哲学史的基础理论掌握如何,是决定中西哲学比较这门课能否学好的关键,因此,首先要求学生对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的相关知识有较为全面和详细的了解。
难点: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由于语言、习俗、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中西方人们的哲学创造也产生了诸多差异,那么,这种差异会不会成为中西哲学比较的障碍而致使其比较变得不可能?这就要求学生对人类的共同理性有所理解,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本体论判定,要保持一种信心。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方法,包括诠释学的循环、历史效应、共通感、视域融合等相关概念和理论,都是较为困难的内容。法国汉学家朱利安提出要通过迂回的方式重新找到进入本国或本民族文化的途径,即从他者的眼光回看本国文化或哲学,这种跨文化或在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进行比较的方法,是有效沟通中西哲学并寻找到新的哲学创新的突破口。
3. 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1)何理解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
(2)释学的基本方法包括哪些方面?这些内容对于中西哲学比较有何意义?
(3)对西方哲学的全面了解是否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他者的存在,西方哲学对于理解中国传统哲学是否有意义?其意义在哪里?
(二)三千年大变局与中西哲学比较的近代史背景(2学时)
1. 基本要求:
了解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入侵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未来文化发展走向的深刻影响;掌握中西哲学比较的必要性,即在19世纪中期由于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学术的治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局面的历史状况,中国人被迫睁开眼睛看世界,不得不从世界眼光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包括“哲学”这个词汇也是在近代西方文化侵入中国之后才辗转从日本引入中国,并逐渐成为一门学科,所以自“哲学”学科在中国建立的那一天起,中西哲学比较的视野和方法就随之确立起来。因此在当前时代,如果仍然固守传统训诂、义理、文献考证和注疏等方式来做中国学术,从现实层面而言,实际上已经不可能了。中西哲学比较的路径与方法对于中国哲学来说,是先天的,必然的,而不是后天的,偶然的。
2.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近代史的相关背景,尤其是西方文化和哲学进入中国的文化背景。
难点:让学生理解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西哲学比较的必要性,以及无可回避性;中国传统的训诂、义理、文献和注疏等基本方法以及在当代学术语境下的可能性,传统方法与中西哲学比较之间的紧张关系及其缓和、融合的可能性。
3. 作业与思考题:
(1)思考近代史上西方文化为什么会冲破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而侵入中国思想领域内?
(2)你认为经过一百多年的近现代史,尤其是西方文化对我们本民族文化的影响,我们现在还有可能完全彻底地贯彻传统学术的基本方法吗?
(三) 中西哲学在总体特征上的比较:直觉体认与概念推理(4学时)
1. 基本要求:
掌握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以直觉体证为认识方法,以天人关系为总的问题域,以政治伦理为核心关注,以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为哲学的基本目标。掌握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以理性、知性、感性等认识能力的划分为认识世界的前提与方法,以下定义和推理论证为哲学的基本形态,以本体论或存在论为整体的问题域,以政治伦理为哲学的辅翼,以理论性结论或真理为哲学的基本目标,以追求智慧为哲学的终极目的。
由以上问题引发了如下重大问题:中国哲学的合法性是什么?即中国传统学术中,是否有与西方哲学相类似的学问?能否用“哲学”来概括中国传统学术?这就是金岳霖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教材的考察报告中所提出的一个问题,因此被称为“金岳霖问题”。金岳霖指出,中国人所进行的哲学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针对中国传统学术和中国人自身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所做的哲学研究,这被其称为“中国的哲学”;另一个方面,是将西方哲学拿来放在中国语境下,用中国的语言和传统的术语进行解释和理解,或者用西方哲学的概念框架或某一哲学体系来整理中国传统学术,这被其称为“在中国的哲学”。应该说,其后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正是这两个方面在学理层面上的具体展开。
2. 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要掌握中西哲学在整体上的基本特征的差异性,并在理解这种差异性的前提下,更要寻找中西哲学相互沟通的可能性。对照西方哲学概念分析和推理论证的哲学思维形式来理解中国哲学的直觉体认方法,把握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优缺点。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中西哲学在整体上的差异性,以及这种差异性所导致的中西哲学趋向上的不同,由于有这样的差异性或不同,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有西方哲学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如果没有,那么,“中国哲学”还能不能成立和存在?另外,“在中国的哲学”有没有意义?而“中国的哲学”即具有创新性创造力的中国哲学研究如何可能?
3. 作业与思考题:
(1)什么是直觉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与西方哲学运用理性和知性从而进行逻辑推理和概念辨析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各有什么优缺点?
(2)中国传统学术不重视逻辑思维、概念辨析和推理论证,那么,是不是中国古代就没有哲学?如何理解“中国哲学”这个学科?哲学是否只有一种表现形式?“中国哲学”学科的确立,对于世界哲学的整体面貌而言,具有什么意义?
(四)中国传统儒家的心性哲学与西方哲学本体论(4学时)
1. 基本要求:
中国传统哲学着重于伦理学和政治哲学,表现于儒家,即是心性哲学,表现于道家,则是人生哲学;西方哲学着重于本体论与认识论,强调“存在”概念的重要性。中西哲学之间的这种差异性,其原因端在于中西方语言上的不同,即西方语言结构中包含着一个核心概念“是(being)”,而中国传统语言(文言文)却缺乏这样的结构成分,因此中国哲学就没有西方哲学的“本体”概念。但中国哲学也在“体”和“用”之间作了明确的区分,强调体用一元,体用不二等,在这一点上,可以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进行比较。中国传统哲学是向内的学问,即从内在心性上探求某种哲学智慧,从而提升人的境界和品格,这就使得中国传统哲学更注重德性的培养;西方哲学是向外的学问,因此比较重视认识的过程,由此生发出认识论的问题。
2.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中国传统心性哲学与西方哲学本体论之间进行比较,从而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确定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难点:对中国传统心性哲学的理解以及对“体”、“用”概念尤其是体用关系的把握。
3. 作业与思考题:
(1)结合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思考如何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体用”关系?
(2)中国传统哲学的心性论主要研究什么内容?这种内容能否用本体论这样的哲学术语来概括?
(五)经世致用与纯粹的理论和知识追求(4学时)
1. 基本要求:
中国传统哲学主张经世致用的哲学立场,而西方哲学则强调为理论而理论、为知识而知识的理论态度。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往往以经世致用为研究目的,因此带有极强的实用性和目的性,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人格养成的目标和家国天下的情怀;而西方哲学自古希腊时期起就将纯粹的理论研究视为最高的学术,也将其看作最好的生活方式,因此欣赏为理论而理论、为知识而知识的理论态度。正是由于这样的哲学立场和理论态度,中国传统学术和西方思想文化之间才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中国传统以经史子集为分类标准,重视经典与历史的书写,而轻视自然科学的智识技巧方面的拓展,所谓“经世致用”实际上是指通过对经典与历史的学习与总结,掌握治理天下的政治技能,从而为政从仕,建立事功,因此中国传统社会有“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巧”之功业,将“立功”放在第一位,“立德”放在第二位,而将“立言”也即理论、学说的创造放在最后,这是由中国传统学术的“经世致用”的哲学立场导致的必然结果。而西方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则将理论生活看作是最高的生活形式,因此纯粹理论的探讨被视为最值得去追求的最高智慧的表现,所以才有近代以来西方自然科学的高度发达。
2.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经世致用”的基本意义以及由这种哲学立场所造成的后果,了解西方哲学为理论而理论、为知识而知识的致思取向,以及这种理论态度给西方思想的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理解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大学》文本;学习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
难点:为理论而理论、为知识而知识的智识态度如何能成为最好的生活方式,中国传统哲学的经世致用的哲学立场与西方哲学的理论态度是否是根本对立的,以及为什么强调经世致用的中国传统哲学却无法走出君主专制的政治路线,而西方为知识而知识、为理论而理论的致思路向却开出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 作业与思考题:
(1)古代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完整的自然科学体系?这与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关系?
(2)经世致用与纯粹的理论态度是对立的吗?如果是对立的,如何平衡经世致用与上节课所学习的传统心性哲学之间的关系?
(六)中西哲学在伦理道德和政治哲学上的比较与汇通(4学时)
1. 基本要求:
无论是中国传统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对好生活有着共同的追求与向往。也就是说,无论中国传统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将“好生活”作为哲学研究的目的之一。所谓好生活,是指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之下,一个人才能获得体面、卓越和高贵,这样的生活方式首先是自由的,其次是以德性为目的的生活。因此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中都具有重视德性、注重德性养成的道德倾向和维度。不过,西方哲学除了德性伦理学之外,还有规范伦理学和功利伦理学等分支,这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哲学提供了多方面的比较可能性。中国传统哲学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指向,儒家哲学构想出大同社会的理想政治形态,道家哲学向往自然无为的政治治理形式;而西方哲学也有对理想政治形式的构思和设计。在这方面,中西哲学也有很大的比较空间。
2.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中西方哲学对“好生活”的追求与践行;掌握德性伦理学的基本要求及其在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中的历史脉络和发展线索;德性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和功利伦理学之间的差别,中国传统哲学中儒家与墨家在伦理学和道德哲学上的差异,儒家德性伦理学与西方德性伦理学的比较与汇通,墨家功利论与西方功利伦理学的比较与汇通,了解现代西方伦理学上对德性伦理学的回归,以及西方伦理学家如麦金太尔和其他汉学家对中国传统儒家德性伦理学的关注。了解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发展历史和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线索,掌握中国传统儒家对王道政治和大同社会的论述,并与西方哲学中的相关理念和学说如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亚里士多德对政治体制的全面论述等相比较。
难点:德性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以及它与规范伦理学和功利伦理学之间的差别;中西方政治哲学的比较与汇通,尤其是在相关理论的个案比较上,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3. 作业与思考题:
(1)德性伦理学在中西哲学中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它与规范伦理学和功利伦理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现代西方伦理学要回归到古典德性伦理学上,重新定位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的研究主题?在德性伦理学语境中,中国传统哲学能够为德性伦理学提供什么样的借鉴?
(2)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有哪些值得我们现代社会借鉴的价值和智慧?在哪些方面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与西方政治哲学可以进行比较汇通?
(七)中国天人关系思想与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比较与汇通(4学时)
1. 基本要求:
中国传统哲学关注于天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希望沟通天道与人道,并在这个前提之下确立人在整个世界中的位置,即“立人极”。这一问题域在西方哲学中是以“存在”和“存在者”的概念辨析中加以解决的,即存在者何以存在,尤其是人这种存在者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而存在,这个问题是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所考察的内容。需要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哲学各家各派在天人关系方面的基本理论和观念,如儒家的天人关系经历了从孔子重视天人合一到孟子尽心知性知天再到荀子的天人相分以制天命而用之这样的发展历程,从总体上来说,儒家希望通过人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化天道为人道,从而实现人文化成的礼乐秩序这样的教化和政治目的;而道家则与儒家相反,除了重视天人合一之外,道家站在天道的立场上,对人道多有贬抑,希望化人道为天道,强调自然无为的生存方式。无论是天之在,还是人之在,儒道两家都极为关注,但他们的侧重点却明显不同,儒家更强调天之在前提下的人之在,而道家则更注重人之在如何能够通往天之在的道路与方法,如此以来,儒道两家就将存在问题在天人关系的层面上加以把握。而西方哲学自从巴门尼德和亚里士多德开始,就对“存在”问题极为重视,西方哲学有关存在的思考也涉及到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问题,只不过是用另外一套概念术语加以论述。尤其到了现代西方哲学,以德国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家,开始注意到中国传统哲学中有着“道”和“人之在”方面的内容,自觉地将其作为他们哲学创造的一个源泉加以运用,从而使西方哲学逐渐走出了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以及主客二分的固定模式。这方面的内容,中国当代哲学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例如张祥龙教授的《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一书就是此方面内容的典范之作。
2.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关系问题,以及这个问题如何与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进行比较,尤其是与西方哲学的存在论进行汇通。这就需要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关系问题的历史发展,以及在近现代和当代中国哲学语境下的新表现,同时也要介绍西方哲学存在论的历史线索,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在存在论上的新发展和新视域。
难点:天道与人道与存在问题的关联,即天道作为“天之在”与人道作为“人之在”是如何发生的?“道”这个概念与“存在”概念是否有语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什么?同时,西方哲学的存在论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作为西方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存在论了古希腊、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各个阶段的变迁与发展,其面貌发生了各种变化,如何理解这种变化,将这种变化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现象学流派对存在问题的全新阐发加以梳理,同时又与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天人关系的问题进行汇通,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任务。
3. 作业与思考题:
(1)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各自对中西方哲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2)天人关系问题在儒家与道家那里各自是如何展开的?儒家道家对天人关系的论述有什么不同?
(3)海德格尔为什么要翻译老子《道德经》?这个翻译经历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发展有什么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对于我们理解中西哲学比较有何启发?
(4)西方形而上学中的存在论问题是如何发展变迁的?这一问题在现代西方哲学的现象学传统中又是如何展现的?存在问题与天道人道问题在何种意义上可以汇通?
(八)中国先秦哲学与西方古希腊哲学的比较研究[个案研究一](4学时)
1. 基本要求:
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先秦哲学和西方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孔子哲学与苏格拉底哲学在比较视野上的汇通,即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与苏格拉底同样的述而不作但却持疑古的态度之间的比较,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与苏格拉底“自知自己无知”这两种观点的比较,孔子仁学观念(仁智关系)与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的观点的比较。掌握孟子与柏拉图哲学之间的汇通与比较,孟子的天道观与柏拉图的理念论;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与柏拉图洞穴比喻的认识过程;孟子的王道政治理想与柏拉图的哲学王城邦。学习并掌握儒家德性伦理学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之间的汇通与比较。
2.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哲学家与西方古代哲学家在个案上的比较研究,关键是对相关论题的比较的切入点的选择和把握,由此使学生真正理解中西哲学比较的内在精神,并切实掌握中西哲学比较的实践操作的具体过程。
难点:个案的选择,尤其是比较的切入点的选择,这需要学生对相关哲学史和每家每派的哲学理论及其特色有清晰的认识与了解,在这个前提之下又能够深入于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在精神和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的透彻理解。
3. 作业和思考题:
(1)作为轴心时代的两个典型地区和时期,中国先秦和古希腊的哲学创造各有什么特点?
(2)孔子的仁学与苏格拉底在德性问题上的观念有什么异同?作为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在孔子和苏格拉底那里,其内容和目的分别是什么?“智”与“仁”在儒学体系中是什么关系?“知”与德在苏格拉底那里又是什么关系?
(3)孟子的王道政治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在具体的致思路径上有什么异同?儒家圣人与柏拉图的哲学王是否完全相同?
(4)德性伦理学在儒家哲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这两者之间是否可以互补?如何互补?
(九)中国哲学与西方汉学[个案研究二](4学时)
1. 基本要求:
近年来西方汉学界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方兴未艾,我们必须对此进行关注,以回应着意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汉学家们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由此,就需要学生了解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汉学界在中国哲学研究方面的基本状况。从国别上来说,法国汉学家以弗朗索瓦·朱利安(于连)为代表,他将中国哲学看作是西方哲学的他者视角,认为必须通由他者才能接近自己,在他者与自我之间有一种可以具体操作的互动程序,即先“迂回”到他国哲学之中,产生距离感之后,再回看本国哲学,如此才能更切近地进入早已因熟知而难真知的本国哲学研究领域之中,这正是中西哲学比较得以可能的根本途径,而且他对儒家道家哲学的研究往往能给我们以崭新的视野和视域的突破;英国汉学家理雅阁翻译了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经典著作四书,为后来的汉学家对儒家哲学的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葛瑞汉全面细致地考察了中国先秦的人性论背景,并对道家、墨家哲学有所涉及,前者为西方汉学界的人性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并给定了基本的问题域;刘殿爵在理雅阁的基础上重新翻译了儒家四书,并对儒家的言辞方式、推理形式和基本的伦理问题有所阐发。相对于英国汉学界,美国汉学界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更为活跃,像倪德卫从字义考证和训诂出发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德”、“仁”等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考察,同时也对孟子、荀子、墨家哲学中的相关哲学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论述,尤其是他提出儒家哲学中的意志无力问题,开辟了西方汉学对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新篇章,同时也给中国本土哲学界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视野;在倪德卫的影响之下,其后美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研究中国哲学的汉学家,如万白安、刘秀生、柯雄文、白牧之与白妙子等,并且形成了以南乐山为代表的波士顿儒学和以安乐哲、郝大维为代表的夏威夷儒学两大儒家学派,至今仍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安乐哲近些年来一直在中国大陆活动,推广并宣扬他的中国哲学研究成果,在中国本土哲学界影响日益广泛;孟旦以一名中国史学家的身份进入中国哲学研究的领域,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先民独特的思想史发展历程;信广来专注于孟子哲学研究,其研究成果被视为国外汉学界中国哲学研究的里程碑;李耶理从中世纪著名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角度来看待孟子,其研究视野对我们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极有启发。受美国汉学界的影响,新加坡的中国哲学研究其势头也日益迅猛,涌现出一批年轻的中国哲学研究汉学家;德国现象学家耿宁以现象学视角专注于阳明学的新拓展,其崭新的角度和精深的现象学学理已经引起国内学界的高度重视。
2. 重点与难点:
重点:全面深入地掌握西方汉学的中国哲学研究现状,并有针对性地考察著名汉学家的中国哲学研究特色,尤其是他们提出的新视角新问题,更要予以深入了解;从汉学家的中国哲学研究中学习和总结中西哲学比较的方法与原则;学会跳出中国传统哲学的框架体系,站在世界哲学的立场上,以世界哲学的视野回看中国传统哲学,以期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性转化。
难点:深入细致地把握个别西方汉学家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中的独特方法和独辟蹊径的提问方式。
3. 作业与思考题:
(1)如何理解西方汉学界广泛而深入地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关注与研究?这说明中国传统哲学在当代世界哲学的领域内,拥有什么样的地位?在此情境下,我们又应该如何来对待我们自己的传统哲学?
(2)安乐哲提出孟子的人性论是一种过程式的永恒发展的人性观念,对此你是如何看的?他的这一观点符合孟子人性论的本来面貌吗?请说明理由。
(3)结合西方汉学家对中国传统哲学的重新解读,思考如下问题: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家和道家,最适合与现代西方哲学中哪些流派进行汇通和比较?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序号 | 课程内容 | 学时 | 教学方式 |
1 | 中西哲学比较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2 | 讲授 |
2 | 三千年大变局与中西哲学比较的近代史背景 | 2 | 讲授 |
3 | 中西哲学在总体特征上的比较:直觉体认与概念推理 | 4 | 讲授 |
4 | 中国传统儒家的心性哲学与西方哲学本体论 | 4 | 讲授 |
5 | 经世致用与纯粹的理论和知识追求 | 4 | 讲授 |
6
| 中西哲学在伦理道德和政治哲学上的比较与汇通 | 4 | 讲授 |
7 | 中国天人关系思想与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比较与汇通 | 4 | 讲授 |
8 | 中国先秦哲学与西方古希腊哲学的比较研究[个案研究一] | 4 | 讲授 |
9 | 中国哲学与西方汉学[个案研究二] | 4 | 讲授 |
注:教学方式填写“讲授、实验或实践、上机、综合练习、多种形式”。
四、本课程对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贡献点
本课程结合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以及现代西方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给学生介绍中西方哲学的基本特点以及相互沟通比较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使学生了解中西哲学比较的研究对象、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把握哲学问题、分析解决哲学疑难的基本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其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哲学研究理路,进入哲学研究的相关问题域,并为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性转化培养专门的人才,为促使中国哲学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哲学的重要资源、拓展世界哲学的领域奠定基础。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最终成绩由课堂表现成绩、读书笔记成绩和读书报告成绩等组合而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课堂表现成绩:20%。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以及对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
读书笔记成绩:3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文献的阅读情况,在此基础上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学生可自拟题目或根据任课教师提出的题目进行准备,形式可以是纸质版小论文,或电子版的Word、PDF、PPT文档。
读书报告成绩:50%。主要考核哲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思辨分析哲学基本问题能力。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任课教师自编教材,并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
参考书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2. 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3. 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4.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5. 弗朗索瓦·于连:《迂回与进入》,杜小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6. 弗朗索瓦·于连:《道德奠基:孟子与启蒙哲人的对话》,宋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7.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
8.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
9. 张祥龙:《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10. 柏拉图:《理想国》,王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1.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2.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3.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4. 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5.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6. 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7. 牟宗三:《四因说演讲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8. 郝大维、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何金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9. 李耶理:《孟子与阿奎那:美德理论与勇敢概念》,施忠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20. 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张海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1. 倪德卫:《儒家之道——中国哲学之探讨》,周炽成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七、说明
(一)与相关课程的分工衔接
与《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中国现代哲学》、《现代新儒家》、《现代西方哲学》等课程,都是哲学学科基础入门课程,需相互配合,是哲学学科其他课程的补充性和进阶性课程。
(二)其他说明
详细讲授内容会根据受众对象做相应调整。
(执笔人:苏晓冰 审核人:赵卫国 )
2019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