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学校: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院系: | 机电工程学院 |
课程编号: | ME3616L |
学分: | 3.0 |
课程编号:ME3616L
课程名称:射频电路基础 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Radio Frequency Circuits
学分/学时:3/48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电子封装技术 建议开设学期:5
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数字信号处理、电路分析基础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电子封装系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射频电路基础课程是电子封装专业本科生的核心必修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射频电路的基本原理,包括无线通信应用、传输线分析、Smith圆图、单端口网络、多端口网络、射频滤波器设计、匹配网络偏置网络、射频晶体管放大器设计、振荡器和混频器等方面的知识。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射频电路方面具备一定的运用、分析、设计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和在通信、电子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等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通过课堂经典电路原理的分析,相关电路性能指标的计算,逐步培养学生对射频电路各功能模块从原理的分析理解到模仿,再到自行设计的能力升华。课程结束后,学生应该对射频电路的各个单元电路有基本的理解和掌握,具备初步的射频电路设计能力。
结合电子封装技术专业的毕业要求,本课程作为核心必修课,要培养出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具备从事电子结构设计、制造、科学研究、应用开发、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方面工作的“工程应用型”电子制造复合型高级人才。
二、课程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引言(2学时)
内容提要: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系统的组成、射频电路设计的概念及其内容、课程内容与意义。
1.基本要求
理解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与重要性,掌握通信理论的发展以及射频电路设计的概念。
2.重点、难点
重点:通信系统的划分,射频电路的设计流程。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通过查阅文献进一步了解射频技术的发展和射频电路设计的趋势。
(二)射频基础知识(10学时)
内容提要:传输线理论、二端口网络、smith圆图、阻抗匹配。
1.基本要求
掌握传输线理论、smith圆图分析方法,学会二端口网络的概念和参数计算,了解阻抗匹配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2.重点、难点
重点:传输线方程、smith圆图、二端口网络常用参数。
难点:反射系数的概念、smith圆图法用于阻抗匹配。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通过例题和习题进一步掌握二端口网络参数的计算以及smith圆图的分析方法。
(三)无源元件(2学时)
内容提要:分立电路和集成电路中的无源元件。
1.基本要求
理解分立元件中的无源元件的电路模型以及各自特征,掌握集成电路中无源元件的计算方法。
2.重点、难点
重点:集成电路中电阻、电容、电感的计算方法;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通过例题和习题进一步掌握集成电路中无源元件各自的计算方法,特别是自感和互感的计算。
(四)噪声(2学时)
内容提要:噪声的概念和分类。
1.基本要求
掌握噪声的类型和模型等基本知识、学会等效噪声的计算方法。
2.重点、难点
重点:噪声系数的计算;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通过查阅课外文献,理解噪声的基本分类和等效模型,通过习题学会级联系统噪声系数的计算。
(五)无线收发机(2学时)
内容提要:无线接收机结构、无线发射机结构。
1.基本要求
了解无线接收机和发射机的分类和结构特征,能够区分不同的收发机类型。
2.重点、难点
重点:镜像抑制接收机的原理。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通过查阅文献了解无线收发机的发展趋势,通过习题掌握镜像抑制接收机的原理推导。
(六)放大器(17学时)
内容提要:射频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射频功率放大器。
1.基本要求
掌握几种重要的放大器的功能、指标和设计方法。
2.重点、难点
重点:信号流图及其应用、低噪声放大器的结构;
难点:利用增益圆设计放大器,放大器的线性化技术。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通过习题掌握放大器的基本设计和性能指标的计算方法。
(七)混频器(4学时)
内容提要:混频器的结构和电路类型、混频原理。
1.基本要求
掌握混频原理的概念和相关计算方法,了解混频器的各种类型结构。
2.重点、难点
重点:混频失真与干扰的类型。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通过习题掌握混频器的相关计算,并能够区分不同的干扰类型。
(八)振荡器和谐振器(5学时)
内容提要:振荡器、谐振器
1.基本要求
掌握振荡器和谐振器的基本原理、等效电路以及分类,了解振荡器和谐振器基本的设计方法。
2.重点、难点
重点:振荡器与谐振器的区分。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通过查阅文献,进一步了解谐振器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
(九)射频电路测试及设计(4学时)
内容提要:射频电路测试设备、测试技术、matlab用于射频电路的设计。
1.基本要求
(1)了解最基本的测试设备的简单使用;
(2)了解最基本的几种测试技术的实现方法;
(3)了解matlab工具箱中针对射频电路各模块的函数。
2.重点、难点
重点:matlab射频工具箱;
难点:matlab射频工具箱中的函数使用。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能够根据讲授内容以及参考文献的查阅,构建简单的测试环境和流程,基本掌握matlab在射频电路设计中的应用。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总学时 48 学时,其中:讲授 48 学时。
序号 | 课程内容 | 学时 | 教学方式 |
1 | 引言 | 2 | 讲授 |
2 | 射频基础知识 | 10 | 讲授 |
3 | 无源元件 | 2 | 讲授 |
4 | 噪声 | 2 | 讲授 |
5 | 无线收发机 | 2 | 讲授 |
6 | 放大器 | 17 | 讲授 |
7 | 混频器 | 4 | 讲授 |
8 | 振荡器和谐振器 | 5 | 讲授 |
9 | 射频电路测试及设计 | 4 | 讲授 |
注:教学方式填写“讲授、实验或实践、上机、综合练习、多种形式”。
四、本课程对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贡献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射频电路的基本组成,了解射频系统中各模块的基本性质,各模块的功能特性、分析方法以及应用。使学生获得射频电路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设计能力,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素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
结合本专业的毕业要求,帮助培养学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并使其在分析和解决复杂电路问题中加以利用。2.通过本课程中分析方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识别并用数学模型进行表达。3.通过本课程设计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具有针对电子制造领域中的复杂系统、部件、模块和工艺流程的设计和开发的能力,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出创新意识。4.通过本课程整体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具有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完成电子制造领域实验的初步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结论。5.通过本课程给出的参考书目,以及课后查阅中外文文献的要求,使学生具有选择和运用技术、资源和信息工具进行工程实践的基本能力。能够了解本课程的最新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和不断学习的能力。6.通过分组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7.此外,引导学生理解和评价解决方案对健康、安全、法律和文化问题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初步具有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够在具体的实践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在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方面,本课程主要遵循"重视基础、强化能力、注重互动、崇尚创新"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将射频电路的基本理论与设计的实践相结合、教学与教师科研相补充的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强化互动教学环节,形成有机的课程体系。首先,坚持教学相长的思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提出自己的见解,加强和学生在重点和难点问题上的讨论。强化课堂答题和讨论环节,增强互动,激发学生积极性,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另外,给学生提供射频电路相关的国外优秀参考书目,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本课程,启发探究能力。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最终成绩由平时过程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等组合而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平时过程考核成绩:35%。满分为100分。平时成绩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
1、课堂记录:点名方式考察出勤状况,占10%;
2、作业和课堂答题:主要是对“质”与“量”的考核,以及听课过程中的知识掌握情况,占25%。
期末考核成绩:65%。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主要考核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方式为闭卷、笔试。题型为选择题(不少于10道)、填空题(不少于10道)、计算和简答题(不少于4道),三种题型全部涵盖。
过程成绩提交时间和总评成绩计算说明表
序号 | 成绩提交时间 | 名称或说明 |
C1 | 授课结束后 | 平时 |
C2 | 授课结束后 | 作业和课堂答题 |
C3 | 期末考试后 | 期末考试 |
总评成绩 = C1*0.1 + C2*0.25+C3*0.65 |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参考教材:《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李智群,王志功,科学出版社,2008.8
参考书目:
1.《射频电路设计》理论与应用(第2版),[美]路德维格(Reinhold Ludwig),[美]波格丹诺夫(Gene Bogdanov)著;王子宇,王心悦等译,电子工业出版集团,2013.8
2.《高频电路设计与制作》,[日]市川裕一,青木胜著,卓圣鹏译,科学出版社,2006.8
3.《matlab在射频电路设计中的应用》,陈其昌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9
七、说明
(一)与相关课程的分工衔接
本课程是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数字信号处理、电路分析基础等专业课程基础上开始的专业课,介绍了射频电路的基本原理,概念及技术等。
(二)其他说明
(无)
(执笔人:纪静 审核人: )
2019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