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学校: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院系: | 外国语学院 |
课程编号: | FL006060 |
学分: | 1 |
课程编号:FL006060
课程名称:影视作品中的跨文化交际 英文名称: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Movies
学分/学时: 1/16 课程性质:通识课
适用专业: 全校 建议开设学期: 2019年上学期
先修课程: 无 开课单位: 外国语学院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影视作品中的跨文化交际是为本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新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本课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一、介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理论。二、利用跨文化交际理论对影视作品开展文化分析,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兴趣及理解力。三、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加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课程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2学时)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1.基本要求
(1)了解并熟悉跨文化交际的定义、跨文化交际的要素
(2)掌握实现成功跨文件交际的三步骤
2.重点、难点
重点:深刻理解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难点:通过《刮痧》片段客观看待文化差异,理解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案例分析“安娜与国王”片段中的跨文化现象
文化的概念
1.基本要求
(1)了解并熟悉文化的定义
(2)掌握“文化冰山模型”与“刘易斯世界文化模型”
2.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冰山模型”与“刘易斯世界文化模型”
难点:利用“文化冰山模型”与“刘易斯世界文化模型”分析“安娜与国王”中的文化差异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阅读文章“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 Chinese Culture”并回答问题
1.基本要求
(1)了解并熟悉克拉克洪价值观取向、斯多特贝克价值观取向、儒家思想
(2)掌握如何通过理解不同的文化取向理解中西方不同的思维及生活方式
2.重点、难点
重点:克拉克洪价值观取向、斯多特贝克价值观取向、儒家思想
难点:通过理解东西方价值观取向解读“当幸福来敲门”片段中西方国家的家长与子女关系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根据克拉克洪理论撰写文章对比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价值观取向
(四)文化多样性( 2学时)
1.基本要求
(2)掌握如何利用霍尔斯泰德五个文化维度理解不同的文化现象
2.重点、难点
难点:利用霍尔斯泰德五个文化维度理论理解“死亡诗社”中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文化现象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五)语境与社会规范( 2学时)
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及社会规范
1.基本要求
(1)了解并熟悉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
(2)掌握通过了解不同的社会规范理解不同的生活习惯
2.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的社会规范对不同文化生活方式的重要影响
难点:通过理解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解进行案例分析,从而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完成课本Section C 三个案例分析
(六)跨文化时空概念( 2学时)
一元时间与多元时间,空间关系学
1.基本要求
(1)了解并熟悉一元时间与多元时间
(2)了解并熟悉空间关系学
2.重点、难点
重点:一元时间与多元时间,空间关系学的概念理解
难点:通过对不同文化时空概念的认识理解并分析电影片段“外包”与“推手”中的文化碰撞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阅读文章“How to Use Proxemics in theCorporate Classroom”并回答问题
(七)语言与非语言交流( 2学时)
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
1.基本要求
(1)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熟悉语言交流的四大方式
(2)了解并熟悉四种非语言交流
2.重点、难点
重点:语言交流的四大方式
难点:语言中的副语言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应用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概念分析电影“Rush Hour 3”的文化现象
(八)文化冲突与适应( 2学时)
文化冲突,U曲线和W曲线模型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1.基本要求
(1)了解文化冲突的概念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
(2)熟悉并掌握跨文化交际中的U曲线和W曲线模型
2.重点、难点
重点:跨文化交际中的U曲线和W曲线模型
难点:通过电影片段“打工好汉”深刻理解文化冲突的概念两大曲线模型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完成课后Section C的案例分析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总学时学时,其中:讲授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实践学时,线上学时。
序号 | 课程内容 | 学时 | 教学方式 |
1 |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 2 | 讲授+研讨 |
2 | 文化与交际 | 2 | 讲授+研讨 |
3 | 文化价值取向 | 2 | 讲授+研讨 |
4 | 文化多样性 | 2 | 讲授+研讨 |
5 | 语境与社会规范 | 2 | 讲授+研讨 |
6 | 跨文化时空概念 | 2 | 讲授+研讨 |
7 | 语言与非语言交流 | 2 | 讲授+研讨 |
8 | 文化冲突与适应 | 2 | 讲授+研讨 |
注:教学方式包括面授和线上,其中面授包括: 讲授、实验、上机、实践。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最终成绩由平时作业成绩,随堂测试,课堂表现和课程论文成绩等组合而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平时个人作业成绩:15%。主要考核对每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随堂测试:30%。主要考核对课程主要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课堂表现:15%。主要考核课堂研讨的参与度。
课程论文成绩:40%。主要考核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学生可自拟题目或根据任课教师提出的题目撰写课程学习小论文,并在一定形式下进行宣讲、答辩,最后评定课程论文成绩。
过程成绩提交时间和总评成绩计算说明表
序号 | 成绩提交时间 | 名称或说明 |
C1 | 第6次授课后、第7次授课前 | 平时测试 |
C2 | 第7次授课课后 | 课后作业 |
C3 | 第8次课授课后 | 课堂表现 |
C4 | 第8次课授课后 | 课程论文 |
总评成绩 = C1*0.3+C2*0.15+C3*0.15+C4*40% |
注:上表用于说明授课过程中分项成绩提交时间,教师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对应成绩,提前或逾期无法提交,一旦提交无法修改。大纲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定义提交成绩的次数、时间和名称或说明,总评成绩计算必须与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中描述的一致。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影视作品中的跨文化交际》,马晶文主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跨文化交际》(第八版),LarryA. Samovar, Richard E.Porter, Edwin R. McDaniel, Carolyn S. Roy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胡超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中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王晖主编,商务印书馆
六、说明
(一)与相关课程的分工衔接
无
(二)其他说明
无
(执笔人:常田 审核人:张莹 )
2018年 11 月 2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