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录音声学
课程介绍
教学大纲

《录音声学Ⅰ》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HA032007

课程名称:录音声学Ⅰ                     英文名称:Recording Acoustics

学分/学时:2/32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录音艺术专业                   建议开设学期:第一学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音乐理论基础         开课单位:人文学院艺术系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接受和效应的基本特性和原理,乐器的发声、辐射原理与特性,在指导下总结出乐器最佳拾音位置。

教学任务:通过学习掌握振动与声的基本理论基础,以实现对声音与乐音进行控制和利用,在录音艺术系统学习中奠定理论基础,发散艺术想象力。

二、课程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  录音声学概论(4学时)

1)    声学简史,包括古典声学、现代声学和录音技术的发展历程。

2)    声学的分支学科以及录音声学所涉及的相关学科。

3)    声学在录音行业中的应用。

1.    基本要求

(1)     了解声学在录音行业中的应用。

(2)     熟悉声学的分支学科,包括音乐声学、物理声学、心理声学以及生理声学等。

(3)     掌握现代声学发展历程,录音技术的发展过程。

2.    重点、难点

重点:电子管的发明在声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录音技术发展历程中四个重要年代。

难点:录音声学相关学科与基础声学的联系。

3.    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查阅资料,细化声学在音乐录音、影视录音和声学设计中的应用。

(二)  录音声学数理基础(4学时)

1)    录音声学所涉及的物理与数学计算、公式、参数等。

2)    基础声学中的简易振荡系统模型,为声波的产生原理做基础讲解。

1.    基本要求

(1)   了解阻尼运动的概念与特性。

(2)   熟悉简易振荡系统的概念与特性。

(3)   掌握长度,质量,时间,速度,位移,加速度,力,能量,功率等变量。

2.    重点、难点

重点:物理和数学变量、参数以及计算。

难点:简易振荡系统的振动公式,运动时域图。

3.    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查阅资料,熟悉简易振荡系统是声波产生的简易模型,掌握振动公式中各变量的意义。

(三)  声波(4学时)

1)    声波的形成与传播

2)    反射、衍射与干涉

3)    声场、声压与声压级

4)    环境对声音的影响

1.    基本要求

(1)    了解声场、八分之一声场、二分之一声场和自由声场等。

(2)    熟悉声波的产生、传播、反射、衍射和干涉等。

(3)    掌握声影现象和声压级的概念。

2.    重点、难点

重点:声波时域图,波长,声速计算公式,声场类型,声压级。

难点:声波计算公式、由衍射产生的声影现象、多普勒效应。

3.    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查阅资料,对应反射、衍射和干涉的动态图,使用交通工具模拟多普勒效应。

(四)  人耳与心理声学(6学时)

1)    人耳的生理构造与功能

2)    响度、音调与音色

3)    声源定位

1.    基本要求

(1)    了解生理声学是身体的客观条件,是不断完善声音的感知方法。

(2)    熟悉心理声学是将声音在大脑中虚拟造影,研究大脑对接收到的声音的反应。

(3)    掌握主客观相结合就能够感知声音。

2.    重点、难点

重点:人耳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人耳感知声音大小的阈值,基频和谐波。

难点:优先效应,哈斯效应,同半径水平向、同方向远近声源定位原因,等响曲线。

3.    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查阅资料,用200字解释等响曲线图的使用方法。

(五)  音乐声学(4学时讲课+4/每组10学时实践学习)

1)    音乐声学基础

2)    乐器发声原理

3)    声音的辐射

1.    基本要求

(1)    了解平均律、频率、音阶、音程等基础概念的相互转换。

(2)    熟悉Hornbostel-Sachs乐器分类法,不同乐器声辐射3D图。

(3)    掌握乐器的发声位置、最佳拾音位置。

2.    重点、难点

重点:音乐声学中谐波与基础声学中谐波的区别,12平均律的计算。

难点:气鸣、弦鸣、体鸣、和电子乐器的名称,最佳拾音位置与实际拾音位置的区别。

3.    作业及课外学习

查阅资料,细化Hornbostel-Sachs乐器分类法,使用教学录音棚进行最佳拾音位置的测定,用200字说明乐器发声声学实验的结论。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总学时22+10学时,其中:讲授22学时,实验(综合练习或多种形式)10学时。

序号

课程内容

学时

教学方式

1

录音声学概论

4

讲授

2

录音声学数理基础

4

讲授

3

声波

4

讲授

4

人耳与心理声学

6

讲授

5

音乐声学

4+10

讲授+实验(分4组)

注:教学方式填写“讲授、实验或实践、上机、综合练习、多种形式”。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最终成绩由平时作业成绩、期末成绩和小论文成绩等组合而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平时作业成绩:30%。主要考核对每堂课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

期末考试成绩:40%。主要考核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书面考试形式。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和计算题

课程论文成绩:30%。主要考核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学生可自拟题目或根据任课教师提出的题目撰写课程学习小论文,并在一定形式下进行宣讲、答辩,最后评定课程论文成绩。

过程成绩提交时间和总评成绩计算说明表

序号

成绩提交时间

名称或说明

C1

3次授课后、第4次授课前

平时1

C2

6次授课后、第7次授课前

平时 2

C3

9次授课后、第10次授课前

平时 3

Cn

12次授课后、第13次授课前

论文成绩

总评成绩 = C1*0.1 + C2*0.1 + C3*0.1+ Cn*n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Music, Sound, Technology》,Eargle John

参考书目:

1.   Modern Recording Technology》,Huber David & Robert Runstein

2.    《录音工程师手册》,周小东

3.    《建筑声学设计原理》,吴硕贤

4.    《声学基础》,杜功焕、朱哲民、龚秀芬

5.    《建筑声学与音响工程》,王铮、陈金京

6.    《影视录音声学基础》,林达悃

六、说明

(一)  与相关课程的分工衔接

本课程以《高等数学》和《音乐基础理论》为先修基础,为《录音技术》、《拾音技术》

《声音质量主观评价》和《声音设计》搭建必要理论平台,是录音艺术专业专业核心课程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二)  其他说明

    受课程内容限制,本课程在实验环节每次以6-8人为宜,所以每个班需分为4组,分别进行实验操作。

(执笔人:徐兆成 审核人:王成来)

                                                 201881

课程评价

提示框
提示框
确定要报名此课程吗?
确定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