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学校: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院系: | 人工智能学院 |
课程编号: | TS006020 |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新生研讨课 英文名称:Freshman Seminar Course
学分/学时:1/16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 建议开设学期:1
先修课程: 开课单位:人工智能学院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面向刚入校新生,旨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了解本专业主干课程和学科前沿。课程围绕专业学习展开,首先简要介绍学校、学院,以及专业建设的整体情况;其次围绕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开展大学学习方式、大学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和研讨;然后,围绕智能系统感知、处理、分析及应用开展专业方面的介绍和研讨,其中重点介绍:
(1) 对大学学习内容和方式进行规划和研讨;
(2) 对信息获取、感知从总体上进行介绍,并和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建立联系;
(3) 对人工智能系统的处理和分析进行总体介绍,并和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建立联系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尽快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建立大学学习,乃至职业的整体规划;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学校和学院的总体情况介绍(2学时)
简要介绍学校的发展历程;简要介绍学院和本专业的建立和发展历程,提升学生对学校和本专业的认识。
1.基本要求
(1)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
(2)了解学院和本专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
2.重点、难点
重点:学校和学院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
难点:无。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无。
(二)大学学习规划和学习方式研讨(4学时)
介绍4年大学学习的一些典型路径,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路线;研讨大学学习方式和高中学习方式的差异,引导学习完成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从应试教育到能力培养的转变。
1.基本要求
(1)了解大学学习的一些典型路径,规划自己的学习路线;
(2)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培养学生独自自主学习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规划自己大学的学习路径,建立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
难点:无。
(三)学术前沿介绍 – 信息获取、感知系统简介(3学时)
以一些典型信息获取感知系统为例子,介绍感知系统的典型应用和主要组成模块,以及各个组成部分的研究问题。
1.基本要求
(1)了解智能系统的一些典型应用和主要组成模块;
(2)从整理上理解智能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2.重点、难点
重点:智能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难点:智能算法。
(四)学术前沿介绍 – 深度学习方法简介(3学时)
简要介绍深度学习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介绍卷积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处理、分析方面的应用。鼓励学生选择一些领域内的经典论文进行阅读,并撰写相应的学习报告。
1.基本要求
(1)了解深度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了解卷积神经网络,及其在图像处理、分析方面的应用。
2.重点、难点
重点:深度神经网络在图像处理和分析识别方面的应用。
难点:深度神经网络的基本思想和实践。
(五)项目研讨 – 智能系统设计(4学时)
围绕智能算法在图像信号处理与分析方面的应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智能算法/系统设计,鼓励学生完成方案设计、基本实验仿真、PPT答辩等环节。
1.基本要求
(1)了解深度神经网络在图像信号处理方面的典型应用;
(2)了解深度神经网络设计的基本方法。
2.重点、难点
重点:完成一个智能系统应用的设计。
难点:深度学习编程实践。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总学时 16 学时,其中:讲授 10 学时,实验 0 学时,上机 0 学时,实践 0 学时,研讨 6 学时,线上 0 学时。
序号 | 课程内容 | 学时 | 教学方式 |
1 | 学校和学院整体情况介绍 | 2 | 讲授 |
2 | 大学学习规划和学习方式介绍 | 2 | 讲授 |
3 | 大学学习规划和学习方式研讨 | 2 | 研讨 |
4 | 学术前沿介绍:信息感知方法简介 | 3 | 讲授 |
5 | 学术前沿介绍:深度学习方法简介 | 3 | 讲授 |
6 | 项目研讨:智能系统设计 | 4 | 研讨 |
注:教学方式包括面授和线上,其中面授包括: 讲授、实验、上机、实践、研讨五种。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最终成绩由平时作业成绩、期末成绩和小论文成绩等组合而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平时作业成绩:40%。主要考核对每堂课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
课程研讨论文成绩:60%。主要考核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学生可自拟题目或根据任课教师提出的题目撰写课程学习小论文,并在一定形式下进行宣讲、答辩,最后评定课程论文成绩。
过程成绩提交时间和总评成绩计算说明表
序号 | 成绩提交时间 | 名称或说明 |
C1 | 第3次授课后、第4次授课前 | 大学学习规划报告 |
C2 | 第5次授课后、第6次授课前 | 论文学习报告 |
C3 | 第8次授课后 | 课程项目论文 |
总评成绩 = C1*0.2 + C2*0.2 + C2*0.6 |
注:上表用于说明授课过程中分项成绩提交时间,教师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对应成绩,提前或逾期无法提交,一旦提交无法修改。大纲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定义提交成绩的次数、时间和名称或说明,总评成绩计算必须与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中描述的一致。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参考书目:
1. 《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
2. 《Tensorflow解析与实战》
3.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第三版,Rafael C.Gonzalez, Richard E.Woods著。
2.《Pattern Recognition》, Sergios Theodoridis, KonstantinosKoutroumbas 编著。
七、说明
(一)与相关课程的分工衔接
(二)其他说明
(执笔人:董伟生 审核人:×××)
2018年 8 月 14 日